盐碱地里的谢家梨奇迹

作者供图

在象山港大桥桥影之下,象山县黄避岙乡谢家村枕卧于海岸线臂弯。村前,三百余亩梨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令人惊叹的是,这片沃土曾是农人望而却步的盐碱海涂。

盐碱地,这片苦咸之域,在谢家村被智慧驯服。梨树根须深扎咸涩土壤,甚至吮吸海风带来的独特润泽。秘诀在于持续多年的土壤改良:摒弃化肥诱惑,深耕有机之壤,腐熟海藻、畜禽粪便、草木灰……它们如细密针脚,中和盐碱,滋养沃土。

咸涩的母体竟孕育出别样甘美。谢家村的梨史,是品种与风土相互雕琢的见证。初时唯有黄皮蜜梨扎根,如今果园已成梨的王国。但历经淬炼与淘洗,最终傲然挺立的,是那看似质朴的翠冠梨。两万余株三十余载的老树虬枝盘结,根脉深探咸土,硬生生从贫瘠里酿出醉人琼浆。斑驳树皮,无声镌刻着三十载寒暑与人地相守的契约。

翠冠梨,这蔷薇科的精灵,其貌或许不扬:果实长圆,青碧底色上常披覆一层薄薄的铁锈色,宛如大地母亲郑重盖下的徽记。比起翠玉梨的光鲜亮丽,它更似内蕴乾坤的智者。然只需一口,其内里光华便轰然迸发,脆生生的果肉应声绽裂,清甜的汁液如山涧活泉瞬间奔涌,盈满齿颊,竟无一丝恼人的残渣滞留。在谢家梨园浓荫下,我竟情不自禁连啖五枚,腹中饱胀仍难停口。同行的“土豆”笑着点破玄机:“吊入沁凉井水片刻,其味更臻化境!”那极致的清冽爽脆,仿佛将整个象山港的习习凉风与天地灵气都凝缩于一果之中,其脆裂之声,竟似能穿透耳膜,化作夏日最纯净的天籁。

六年前,新农人张老板自三门县扎根谢家。他仰望枝头累累青果,眼角漾着海风般的欣慰:“今年天公作美,花期雨露均沾,海风温顺。”累累翠冠梨如青涩小铃,在盐碱滩涂的苍穹下,无声摇响丰饶颂歌。

张老板的到来,为古老梨园注入新生。他引入精细化管理:梳枝疏果,确保每颗梨畅饮阳光雨露,积聚糖霜。更统合品控、铸造品牌,借电商东风,让海隅珍果飞出小村,香飘象山内外。古老的梨树,真正结出了沉甸甸的“金果子”。

梨熟时节,村庄沉浸甜蜜奔忙:果农穿梭如织,笑语在枝叶间流淌;灵巧手指翻飞,摘下青翠,装入希望;满载货车络绎,让谢家翠冠梨乘海风,奔赴百里之外的舌尖盛宴。

从高空俯瞰,谢家梨园形如一只振翅欲飞的海鸟。这片受海风轻抚、咸土滋养的土地,被时光与汗水点化成梨树的天成福地。梨熟时节,村庄便沉浸于甜蜜的奔忙:果农穿梭如织,笑语欢声在枝叶间流淌;灵巧的手指翻飞,摘下的是青翠,装入的是希望;满载的货车络绎不绝,让谢家翠冠梨乘着海风,奔赴百里之外的舌尖盛宴。

土地与人,都在默默耕耘自己的季候,沉淀自己的滋味。根须,坚韧地向下,深深探入咸涩与苦寒的深处,那是汲取与忍耐的深潜;枝条,昂扬地向上,高高擎起清冽的甘甜与纯粹的喜悦,那是奉献与升华的飞扬。这一“向下”与“向上”之间,便勾勒出生命最本真也最壮阔的姿态。

树愈老,果愈甜,这是由时间与坚守书写的朴素箴言,土地懂得,梨树懂得。在谢家村,这份懂得已化为振兴的力量。唯愿更多奔忙于尘世的人们,能在翠冠梨那一声穿透灵魂的脆响中,在咸涩土壤最终捧出的极致清甜里,读懂这份来自大地深处的、关于扎根、等待与回甘的生命诗篇。

2025-08-10 □陈金裕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9754.html 1 3 盐碱地里的谢家梨奇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