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和
“清明种菱,立秋采菱。”同事小宓是本地人,他告诉我,慈溪胜山有一个千亩红菱种植基地,所产红菱,享有“江南第一菱”的美誉。那里的红菱个大皮薄,口感鲜美,眼下,正是红菱上市之季。别小看这小小红菱,却是当地的经济名片,对乡村振兴起着很大作用,还上了央视新闻呢。听完小宓的介绍,我已迫不及待地开车,朝着那片红菱荡漾的胜山飞驰而去。
晨光熹微,千亩菱塘展开一幅水乡画卷。交错的小道将菱田如棋盘般分割成块状,丛丛菱叶,满目碧翠。习习凉风,吹得我们周身舒爽,菱叶也随风轻漾,恰似张元凯笔下“菱叶何田田”的意境。远处黛瓦白墙的村落倒映水面,与碧绿的菱塘相映成趣。
菱农们驾着特制的木桶在塘中穿梭,动作娴熟如履平地。一位菱农也给了我们一个木桶,我小心翼翼地坐在里面,小宓在我朝别的地方看时,突然踏入木桶,搞得桶身摇晃着,吓得我“啊啊啊”地乱叫。菱农看我一脸惊恐状,忙安慰道:“这桶是特制的,浮力大着呢。”果然,待我们坐定,木桶便稳稳地浮在水面。
我们伏在桶沿边上开始采红菱。我轻轻地抓住一片菱叶,菱叶下面长长的茎蔓从河底拔起,泛起一股浑浊泥浆。我把菱叶翻转过来,看到一个浅红色的菱,两个角,剥开坚硬的外皮,里面乳白色的果肉如小元宝状,咬上一口,清甜的汁水顿时溢满口腔,带着晨露的清凉。
“看那一大片菱叶。”小宓指向一处未被翻动的菱丛,“叶片完整无缺,底下定有‘宝藏’。”木桶划过之处,惊起几只蓝蜻蜓,又见几尾鲫鱼在菱根间嬉戏。我轻轻拨开片片菱叶,翻开一看,果然如小宓所说,成串的红菱缀满茎蔓。采菱人的说笑声、木桨划水声与远处播放的《采菱歌》交织成趣:“划着船儿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
日头渐高,我们的木桶里已有十来斤红菱了。小宓说:“一个月后,等红菱老了,我们再来采摘。”这让我想起梅尧臣的诗句:“紫角菱实肥,青铜菱叶老。”意思是说,菱角老熟,菱叶黄绿,虽是一片肃杀景象,却是菱实最为肥美养人之时。原来,古人早知秋菱的妙处。
归途中,我们特意拜访了村里的菱文化馆。柜台上有许多介绍红菱的小册子,墙面上一幅幅画介绍胜山红菱的历史文化、改良、栽培技术、水质生态、非遗传承、衍生品等内容。现代科研显示,红菱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与人类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难怪它能成为当地的“黄金产业”。望着展厅里历代采菱工具与新旧照片,忽然明白,这小小的红菱承载的不仅是舌尖美味,更是一方水土的智慧结晶。
回望菱塘,采菱人依然在碧波间劳作。他们弯腰的身影,与摇曳的菱叶、荡漾的波光,共同勾勒出一幅生生不息的水乡丰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