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在甬江奔流的黄金水道上,一项创新治理实践正为渣土运输船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8月5日,宁波三江口海事处联合江北区人社局、渣土联合体和豪城码头在甬江流域设立中心城区首个“浙海枫桥船员驿站——渣土水运实践点”,标志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事治理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8月6日《宁波晚报》
这条日均吞吐量超千万吨渣土泥浆的黄金水道,是城市建设的“血脉”,却也泡着船员的苦水。他们常年与泥浆船为伴,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一场事故可能让全家失了依靠;纠纷来了,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堵门闹事;想学技术?找个靠谱培训点也比较难。传统治理模式下,“管”字当头的惯性思维,把这些“流动的劳动者”推到服务盲区——部门各自为战、诉求传导不畅、权益保障缺位,船员们像水上“浮萍”,看似随波逐流,实则根基不稳。
而这个新挂牌的“船员驿站”,恰恰戳中了这些痛处。它不是“挂牌子、走形式”,而是把“枫桥经验”从陆地搬到水上:矛盾调解平台让劳资纠纷有地儿说理;普法宣传平台把安全培训送船头,“要我安全”变“我要安全”;政务咨询平台像“全能管家”,从业务办理到心理辅导,船员大小事儿都能问。更关键的是,海事、人社、码头、企业四方坐到一张桌前——过去“各扫门前雪”的困局,如今成了“攥指成拳”的合力。
这样的探索并非孤例。长江沿岸的“船民服务站”能办社保、调纠纷,珠江口的“水上驿站”定期开安全课、修船只,无不是把服务做到船员“船头”、把温暖送到“心头”。它们共同证明:治理的温度,不在文件里有多漂亮,而在能不能蹲下来听船员诉苦;治理的效能,不在管得有多严,而在能不能把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宁波的“渣土水运实践点”,正是这场“以服务换平安”治理升级中的又一注脚。
但要避免“驿站”沦为“花架子”,得防住形式主义陷阱。调解平台要有懂法律、懂航运的“老娘舅”,别让调解成了“和稀泥”;普法课程得接地气,少念条文、多讲码头边的真实案例;政务咨询需定期坐班、线上预约,别让“有困难找驿站”变成“找不着人”。更重要的是,这种“多方协同”模式能否复制推广?全国依赖水路运输的城市不在少数,渣土船、运沙船、渔船背后的船员群体,都需要这样的“服务灯塔”。
从“枫桥经验”诞生时的“矛盾不上交”,到今天的“服务下沉、多方共治”,变的是治理手段,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甬江上的这个“小驿站”,照见的是基层治理的大逻辑:真正的治理高手,从不会把问题推给“上面”,而是弯下腰把服务沉到“一线”。真正的黄金水道,不仅要货畅其流,更要人安其业,当船员们在驿站里喝上热茶、解了难题、学了技能,这条流动的黄金水道,才能真正成为承载幸福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