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记者获悉,近日在“购在中国·浙夜好生活”2025暑期消费嘉年华启动仪式上,浙江发布夜经济坐标TOP20,宁波三地凭借各自特色脱颖而出。
8月6日《宁波晚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烟火气氤氲的不只是城市的温度,也映照出消费潜力的深度。作为促进内需、拓展就业、激发活力的重要抓手,“夜经济”正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然而,热闹之后如何持续、繁华之下如何生根,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定力。
发展“夜经济”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城市软实力的长期建设。近几年,夜市、夜游、夜演、夜购等新场景不断涌现,不少地方出现“摊位遍地开、活动频上新”的热潮。然而,一哄而上的背后,也暴露出同质化严重、管理粗放、短期效应明显等问题。要看到,夜经济不仅是商业现象,更是社会生态的反映;不是临时应景的活动,而是关乎城市治理、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没有战略定力和科学规划的夜经济,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枝繁叶茂”。
发展夜经济,要在规划理念上注重系统性。夜经济不是“哪里热闹摆哪里”,也不是“哪天火了推哪天”,应当纳入城市空间、交通、功能区的总体布局之中,提前谋篇布局,科学设点布位。要打破“烟火气”与“管理难”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业态分布,推动商业与居住区、交通枢纽、文化场馆的有机联动,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集聚,构建起“宜游、宜购、宜驻”的夜间经济生态圈。
发展夜经济,要在文化赋能上形成差异化。夜经济的生命力不在于灯火多么炫目,而在于文化是否鲜活、场景是否独特、体验是否深刻。要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夜间消费品牌。不同于“千摊一面”的复制模式,应注重内容创新与文化融合,推动“非遗+夜游”“文创+夜市”“国风+夜演”等新模式落地,让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焕发活力,使城市的夜晚有温度、有深度、有味道。
发展夜经济,要在政策服务上强化可持续性。摊主是夜经济的“原动力”,要通过制度创新为他们保驾护航。政府应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从创业贷款、税费减免到社保覆盖,织密创业者的保障网。同时要避免“时松时紧”的摇摆管理,防止政策“朝令夕改”,为夜经济发展提供稳定预期和良好环境。
发展夜经济,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要摒弃“立竿见影”的思维定势,从战略层面确立发展路径,从制度层面完善保障机制,从文化层面注入持续动能,把夜经济打造成为“稳增长”的蓄水池、“惠民生”的主阵地、“提品质”的新窗口。唯有如此,夜市这盏点亮城市夜晚的“灯”,才能真正温暖百姓心头,照亮城市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