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牌缝纫机

□吴大明

整理老屋时,在二楼小间的角落里,一台蒙尘的“蝴蝶牌”缝纫机悄然映入眼帘。拂去灰尘,金色的蝴蝶图案依旧熠熠生辉,刹那间,往事如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徐徐展开……

这台蝴蝶牌缝纫机分三部分:台面上是黑色机头,中间是带抽屉的木质台面,台面下是钢支架与踏板,支架底部装着四个滚轮。

机头上面,“蝴蝶”两个金字与蝴蝶图案闪着温润的光,旁侧线杆上的线圈与线轴悄悄“低语”。底座左侧有一个方孔,更换线轴时,右移银色盖板,将手伸进去即可。

台面木板光滑如镜,布料可在上面自由舒展。左侧那块20厘米宽的木板,用时支起可拓开一片天地,不用时可折回。台下两个抽屉静静“卧”着,针线、划粉、镊子、软尺在里面各安其位,像一群待命的小帮手。

机头右侧的小轴承与支架右侧的大轴承,被一根圆细皮带轻轻“牵”着。左手扶布,右手轻拉银色转盘,双脚踩下踏板时,“哒哒哒”的清脆声响仿佛奏响轻快的鼓点,针脚便在布面上缝纫出细密的花纹……

上世纪70年代,三位姐姐省吃俭用,硬是从牙缝里挤出钱,大姐出钱一半,二姐三姐合起来一半,终于凑够了买一台蝴蝶牌缝纫机的费用。那时的缝纫机,在邻里眼中堪比今日的宝马汽车,一搬进家门,门槛都快被来看新鲜的人踏平。三个姐妹围着机器拜师学艺,针头线轴在她们手中渐渐灵活起来。为别人缝件新衣,换几毛零钱补贴家用。大姐学得最好,她为我们缝制衣服时,我们心里涌起的好奇与羡慕,至今想起仍觉幸福。大姐的手指在机头上翻飞,动作从生疏到娴熟,缝纫出的不仅是衣服,更是一家人的盼头。第一桶金揣在怀里时,她眼里的光,比机头上的金字还亮。后来她摆起服装摊,带着妹妹们闯生活,缝纫机的“哒哒哒”声,成了日子红火起来的序曲。

上世纪80年代,四姐结婚时,大姐二姐三姐咬紧牙关,硬是从日常开销里挤出钱来,又捧回一台崭新的蝴蝶牌缝纫机。这是她们送给四妹最珍贵的嫁妆,承载着姐妹间沉甸甸的爱与期盼。当时结婚讲究“三大件”: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四姐并不擅长使用缝纫机,后来又将它几乎全新的转赠给了我,成了我结婚时的贺礼。上世纪90年代,我结婚时讲究“新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缝纫机淘汰了,便将其放置在了二楼小间的角落里。

如今,这台缝纫机安静地蜷缩在角落,像一位被时光遗忘的老者。可每当我凝视它锃亮的漆面,耳畔似乎又响起“哒哒哒”的缝纫声,眼前浮现大姐俯身车衣的背影。那是贫瘠岁月里,全家人的希望。它也将坚韧与温情,密密缝进了我们的血脉里。

2025-08-06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8917.html 1 3 蝴蝶牌缝纫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