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血缘的守护,见证“良心的分量”

阿拉有话

郭元鹏

“在她母亲弥留之际,一个弱小的背影,站在她母亲身边哭泣。这一幕,一直在我脑海中挥散不去。”8月3日21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道德观察》栏目播出《良心的分量》,在长达17分钟的节目里,讲述了宁波市奉化区的戴斌和家人收留女孩小严的感人事迹。

8月5日《宁波晚报》

戴斌一家的故事,最动人的是“寻常处的不寻常”。作为民政助理员,戴斌最初对小严母女的帮扶或许源于职责,但当小严母亲离世、孩子陷入无依无靠的困境时,他选择将这份责任扛进家门,让父母接过日常照料的担子。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纠正不良习惯时的耐心引导,成绩波动时的鼓励支持,为梦想铺路时的倾力付出……这些细碎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严慈相济”中勾勒出人性的温暖。正如戴斌所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够了”。这份“良心”,是看见困境时的不忍,是承诺后的坚守,更是把他人的孩子当作自家孩子来疼的善意。

小严的成长轨迹,是对这份良心最好的回应。从成绩平平、沉迷手机,到考入省重点高中,最终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她的蜕变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戴家为她搭建的成长港湾。当她提出吃火锅庆祝时,当她在饭桌上接受戴家爷爷的祝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孤苦的孩子,在爱的滋养下重拾了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双向的温暖印证了:善意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它会像种子一样在受助者心中生根发芽,长成支撑人生的力量。

在这个故事里,“良心”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它体现在戴斌父母5年如一日的饮食起居照料中,体现在为小严规划未来时的细致考量中,更体现在戴斌“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的笃定里。当下,我们或许听过太多关于利益权衡的讨论,但戴家的选择提醒我们:总有一些人,会超越利弊计算,用最本真的善意对待他人的困境。这种选择,看似“不精明”,却恰恰是社会最需要的精神钙质。

从本地媒体报道到央视专题节目,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并非因为情节曲折,而是因为它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它告诉我们,平凡人也能凭借良心与善意,书写出不平凡的故事;它也启示我们,当更多人愿意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当“凭良心做事”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我们的生活便会充满更多温暖与希望。

2025-08-06 阿拉有话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8913.html 1 3 没有血缘的守护,见证“良心的分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