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潮湿的夏天,正是野生蘑菇大量生长的季节。近期,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连续收治16例因误食路边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其中多人因为中毒严重被送进ICU治疗。医生提醒:千万别贪恋那口鲜味,不要等进了医院才后悔。
拒绝住院后第二天出现昏迷
小唐(化名)在北仑一家企业工作,一天下班时他注意到绿化带上长着一大片白色的小蘑菇,看着和平菇差不多,就摘了一把回家炒着吃,这“一口鲜”的美味让他把一盆吃了个精光。
没过多久,他的身体就出现了异样:胸闷、气促伴全身酸痛,随即来到北仑区人民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小唐的心肌和肝肾功能都已经受到损害,还出现了横纹肌溶解症。追问后得知他有进食自采野蘑菇的病史,判断是蘑菇中毒,要求他入院治疗。然而,不管医生如何劝说,小唐坚持不同意住院,认为“只是吃几口蘑菇而已,没那么严重”,便自行回家了。第二天,他的情况急转直下,出现昏迷,被家人送至医院,收治在ICU。经过治疗,他终于脱离了危险。
小唐刚从ICU转到普通病房,又有一名因食用路边采摘野蘑菇的患者被送进了ICU。
公卫中心主任叶冬仙告诉记者,从该院近期接连收治的16名野生蘑菇中毒患者来看,散发个案和家庭同食多人发病都有。“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对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都不要轻易食用。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最佳方式就是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
出现中毒要迅速催吐
夏季雨水充沛,公园、山林间的野生蘑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人因误信“颜色朴素即安全”或“过往食用无恙”的错误观念,不幸“中招”。从目前接诊的病例来看,北仑区域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大青褶伞、亚稀褶红菇等,毒性极强。
医生强调,市民对毒蘑菇有几个误区——
色彩斑斓才有毒。像白毒伞、大青褶伞这类致命毒菇,外表与普通口蘑无异,却暗藏杀机。
虫蚁能食,人亦无妨。事实上,虫蚁与人类的生理构造大相径庭,代谢机制亦不相同,切勿采食。
高温烹煮即解毒。多数蘑菇毒素耐高温,煮沸亦无法破坏其毒性。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可能长达6小时-24小时,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时,很可能是中毒预警信号:
胃肠炎型。恶心呕吐、腹泻不止(似急性肠胃炎症状),除有基础疾病者预后良好。
神经精神型。幻觉频现、抽搐不止(神经毒素作祟),经过积极治疗预后尚可。
溶血型。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后皮肤泛黄、尿液呈血色(肝脏受损迹象),死亡率约2%~4%。
中毒性肝炎型。可突发昏迷,可经历恶心呕吐、内脏功能损害、烦躁不安后昏迷,是最凶险的一型,死亡率可达90%。
一旦出现中毒,要立即催吐,可饮用温盐水辅助催吐,尽量保留所食蘑菇样本或拍摄清晰照片,以便医生快速识别毒素。同时,争分夺秒送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虞燕尔 施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