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太感谢了。我现在睡得很好,整个人像重新活了一次。我打算出院后找份工作,迎接新生。”近日,43岁的董女士(化姓)从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第十四病区出院。入院前,她每晚要吃30颗安眠药,却仍然睡不好,深睡眠时间只有6分钟。
受失眠困扰已有10年
“总睡眠时长7个小时,浅睡眠占90%,深睡眠只有6分钟。”拿到这份多导睡眠监测报告时,董女士的手在微微颤抖。
医生在一旁解释,成年人合理的睡眠结构是深睡眠占比20%左右,浅睡眠占比50%左右。睡眠医学科陈秀娟主治医师也是董女士的主管医生,她介绍,长期过量服用安眠药对董女士的睡眠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虽然缩短了入睡时间,也延长了总的睡眠时长,但是压缩了深睡时间。
这是董女士第一次来到该院就诊。她说,自己受失眠困扰已有10年。最早是因为家里生意出现问题,难免紧张担心,就去社区医院配了安眠药。偶尔吃一两颗,基本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平时,她也能在自家公司做一些事。
2023年开始,失眠加重。她分析原因,一方面,孩子进入青春期,亲子矛盾增加;另一方面是家里的生意有了新困难。“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后来心情也受到影响,闷闷不乐,平时很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也变得没兴趣做。我在当地医院配了抗抑郁的药物和安眠药。吃了一个月左右,情绪好些了,就把药都停了。”董女士回忆,停药后,睡眠越来越差。
安眠药用量超过10多倍
“睡不好,非常非常痛苦。”董女士说,2023年起,自己一般一晚只能勉强睡两个小时,往往一个翻身就醒了。这自然影响了白天的状态,白天非常困倦,想睡但睡不着,总感觉很累,她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做全职妈妈。可是,连最基本的家务也无法料理,每天都很疲乏,几乎都躺在床上。无奈之下,她又吃上了安眠药。
问起一天吃多少颗,她说刚开始1颗-2颗,后来效果越来越差,所以自行不断地加量,在就诊前的两个多月,基本每晚要吃30颗。夜里10点先吃10颗,能睡两小时左右。醒来,再吃10颗,再睡两小时。醒来,再吃10颗。在药物的作用下,每晚能睡6小时-8小时,但是睡眠质量很差,从一个噩梦跌入另一个噩梦。而根据药品说明书,这种药物用来催眠的使用量一般不超过2颗。
慢慢地,董女士意识到自己除了睡眠问题外,情绪问题也不轻。除了无休止的紧张、担心外,还有很强烈的“偷感”,像偷东西被抓了现行一样,惴惴不安。近期,也有了躯体化症状,时常心慌、手抖。经过详细的病史问询、必要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董女士被诊断为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非器质性失眠症、安眠药物成瘾。
在医生的建议下,她选择入院治疗。住院后,董女士接受了药物浓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医生给予补液处理,促进排泄,减少对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的影响。医生立即为她调整了药物方案,用兼有改善情绪功能的助眠药来代替。经过半个月的治疗,近日,董女士可以出院了。
出院后,她暂时每天还需要服用药物。之后,再定期随访,
不要自行用药、加药或停药
“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科学用药。”陈秀娟再三强调。如果有失眠等睡眠问题,务必在医生的建议下科学用药,合理用药,遵医嘱随访、复诊,不要自行用药、加药或停药。
她表示,在安眠药使用上有两大误区:一个误区是害怕上瘾,畏惧药物治疗,就坚决不吃安眠药;另一个误区是依赖心理甚至滥用药物,自行长期大量服用各类安眠药,从而引发多种副作用,如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增加跌倒、骨折风险。
她介绍:医生会根据每位病患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是否需要服用安眠类药物。医生也会根据临床症状给予合适的药量,适时调整药物的用量以及减药、停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安眠药一般不会依赖或成瘾。因此,不必担心吃了安眠药会上瘾,一旦吃安眠药就再也没法停药。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张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