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科学预警、精准发力、快速行动……从台风登陆前的“防”,到登陆后的“复”,全市上下,全力以赴,保民、安民、为民。风雨中,从市里到区(县、市),从干部到群众,绷紧防线,以“百姓心”为心,在“关键时”过硬,用一系列“辛苦指数”,换来“安全指数”。7月31日《宁波日报》
当台风裹挟暴雨侵袭宁波,城市的肌理在风雨中接受考验。而那些背对着安全、逆向奔跑的身影,那些在积水中、电杆下、塌方路段旁的坚守,构成了风雨里最动人的风景。这些“风雨中的感动”,不仅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一座城市对“保民、安民、为民”的生动践行。
感动,藏在未雨绸缪的“提前量”里。江北区苑西下穿立交,柳烨团队带着每小时排水720立方米的强排车彻夜待命,用“提前值守”对抗1.7米深的积水;奉化区方桥街道的巡查队拉网式排查隐患,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他们深知,台风天里,多一分准备就少一分危险,多一点预判就多一分安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担当,让城市在风雨来临前就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感动,写在争分夺秒的“抢修单”上。海曙区高桥镇的雨幕中,程磊和同事们顶着狂风清理缠在电杆上的铁皮残骸,用半小时开辟出抢修通道;北仑区江五线的塌方现场,抢险人员借车灯与应急灯照明,2小时打通交通生命线。暴雨模糊了视线,却模糊不了他们的目标——让灯亮起来,让路通起来,让群众的心安定下来。这些与风雨赛跑的瞬间,诠释着“关键时过硬”的责任与速度。
感动,更浸在烟火气里的“民生温度”中。鄞州区网格员一个个电话提醒车主挪车,不让积水淹了百姓的“代步工具”;江北区消防员蹚过急流抱出被困老人,用臂弯筑起生命通道;外卖员“李政们”绕行积水路段,叮咚买菜备货增量40%,康养中心员工那句“也要让老人吃上热乎饭”,则把民生保障的底线牢牢兜住。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恰恰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最佳注脚。
风雨终会过去,但这些身影不该被忘记。他们是干部、是消防员、是抢修工,是网格员、是配送员,是无数在风雨中选择坚守的普通人。他们用“辛苦指数”换来的“安全指数”,不仅守护了城市的正常运转,更凝聚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面对灾害时更有底气,也让我们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风雨中为我们撑起了伞。
记住这些“风雨中的感动”,既是对奉献者的致敬,更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当每个人都愿意为他人多一分担当,为城市多一分付出,我们的家园必将更有韧性,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