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风记忆

进入7月,台风多了起来。不过,近几年的大多数台风,像7月初的“丹娜丝”一样,虽然多次登陆,盘旋日久,对我们宁波倒并没有造成多大危害,被称为“好的台风”。这次“竹节草”减弱后又增强,正面向我们沿海逼近,也是很少见的。

不过,无论怎样,在我的记忆里,台风还是一个很可怕的存在。

听母亲说,祖父母就是因为惧怕台风,放弃了海边小渔村那宽敞又舒适的老宅院,搬到了大碶镇上一幢叫“王万森”的坚固考究的大楼房里。尽管如此,母亲说,1956年8月1日的大台风袭来时,整个晚上楼房的楼板都在晃动,屋顶上瓦片“忽啷当”地不断往下掉。“王万森”的堂前屋檐下,挤满了前来躲避风雨的民众。第二天上街,满街是碎瓦残砖碎玻璃和倒塌的小屋……

后来,因政府要征用这幢大屋,我们搬到了周隘陈村的房东婆婆的小屋里。这个小平屋的大门口、灶间的后门口、卧室的窗户外,都是水田漾漾,禾秧摇曳,一派田园风光。

可是,台风一来,就全不是这回事了。就在母亲和房东婆婆都去居民避难点值班的那个深夜,狂风暴雨正面袭击北仑区,小屋只留下了我们姐弟四个,最大的姐姐还只十岁。半夜里,刚结束探亲假返回上海的父亲转乘火车时,为避免母亲担忧,发来了电报,邮局的伯伯及时送来电报,大风大雨中,我们还误以为他是陌生的坏人,坚决不开门,不让他进来,还打开朝田野的窗户,大声呼喊:“抓坏人!”

那天晚上,因受了惊吓,打开窗户呼喊,又受大风雨的侵袭,我们几个人淋得全身湿透。我高烧不退,又转成了小儿肺炎,被送到宁波住了好几天院才痊愈……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也成了要照顾老人小孩的抗台中坚力量。

印象中,2005年8月初的“麦莎”和9月初的“卡努”,都是正面袭击北仑区的大台风,都在短时间内带来了两百多毫米的降雨量。“麦莎”来的时候,我们家楼下房间,进水至小腿肚。半夜,我站在楼上阳台,只见乌云密布,忽有闪电划过,照得天空既诡异又恐怖。看着楼下庭院里的水一个劲地往上涨,心中忧戚。

风雨过后,好不容易把家里浸过水的物件都收拾好,“卡努”又来了,它复制了上一个台风的模式,又是“水漫金山”。当时,两个弟弟都在抗台第一线,家里指望不上他们,丈夫去了公婆身边照顾老人,家里的抗台担子便都落在了我身上……

这两个台风留给我的印象,实在吓人,不过也留给我温暖的一幕: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保障小区安全!主任是位女同志,她带领几位“娘子军”,冒着大风大雨,整夜值守、巡逻,一个个给业主打电话,让我们别害怕,有什么意外情况只管来电,马上会过来……这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支撑。

还有一次印象很深的是,2009年“莫拉克”台风来临时,我们刚应朋友之邀,住在海曙区横街镇的一个深山里。房子设施好,山区空气清新水质优,山民们既淳朴又热情,老父亲很喜欢住,晚上的睡眠质量也有改善。

然而,这天入夜时分,“莫拉克”发威了,倾盆大雨倒泻一样下来,村子里又停电了。我睡意全无,半夜打开房门,去隔壁房间看望老父亲。房门外,就是对面的高山。黑暗中,山上树枝乱晃,像一只只高大、凶悍的怪兽。我不敢多看,但耳朵里仍充塞着山上水流冲下来的隆隆声、风扫竹叶的尖锐的嗡嗡声、雨打松树的哗哗声……各种声音震耳欲聋,令我胆战心惊。还是老父亲镇静,劝我不必害怕,这里很安全。

忽听得村里的一群巡夜人,在后窗外的高墩公路上传来招呼声:宁波人客,放心睡!我们在巡夜,整夜有人保护着你们。我这才安心下来。多纯朴热情好客的山里人!

2025-07-30 □张晓红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7592.html 1 3 我的台风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