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之名,聚“妈妈”之力

7月25日,鄞州区首南街道堇天社区假日课堂变身艺术殿堂。“共享妈妈”刘威用欢快的音乐游戏唤醒孩子们的清晨,在《小星星变奏曲》的旋律中,孩子们通过身体律动感受节奏的魅力。下午,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婉转唱腔中,“鄞”来文化特派员刘丽苑为十余名孩子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红楼梦》之旅。

7月27日《宁波晚报》

从一门课、一个人起步,到一支跨界融合的专业团队,“共享妈妈”以亲情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形式,为社区育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治理力量,走出了一条群众共建共享的社会协同新路径。

“共享妈妈”折射出的是育儿理念的与时俱进。现代社会对育儿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仅是“照料孩子”,更是“培养孩子”。这一转变催生了新的家庭教育需求:音乐、美术、心理、医学、历史……多元化、专业化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家长心中的“刚需”,却往往因资源不足、时间有限而难以实现。“共享妈妈”的优势恰在于此,以邻里为纽带,以志愿为桥梁,让社区成为育儿资源的汇聚地,让“妈妈”这一身份不止属于家庭,也属于整个社区。

“共享妈妈”更是一种基层治理的再创造。在传统治理模式中,社区服务多以行政供给为主,面对海量而分散的个性化需求往往“力不从心”。“共享妈妈”打破了服务“供需两难”的困境,以“居民自助—社区协助—专业支撑”的链式响应机制,充分调动社会潜能,形成了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不仅释放了公共服务的柔性空间,也让社区治理从“单向供给”走向“协同共建”。

“共享妈妈”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几点重要启示。其一,要在制度建设上加力,把“善意的自发”转化为“持续的机制”。比如,可建立志愿服务积分、荣誉评定等制度激励,让参与者既有获得感,又有归属感。还可探索设立“共享爸爸”“共享哥哥姐姐”等角色,进一步丰富角色维度,扩大服务半径。

其二,要在资源整合上提效,把“社区之力”转化为“社会合力”。“共享妈妈”的背后,是文化特派员、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多元人才的加入。政府、社会组织可进一步构建人才信息库、服务资源池,引导更多专业力量有序下沉,实现从“志愿+公益”向“服务+成长”转型升级。

“共享妈妈”是社区育人的温情样本。“一个好妈妈可以影响三代人,一群好妈妈可以温暖一座城。”以“共享”之名,聚“妈妈”之力。“共享妈妈”这项创新实践不仅回应了现实之需,更打开了社区共治共育的新视角。我们期待,在更多社区、更多家庭中,这一模式得以复制、丰富和发展,让“共享妈妈”走进更多社区,为新时代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贡献更智慧的力量。

2025-07-29 孙维国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7409.html 1 3 以“共享”之名,聚“妈妈”之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