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螺蛳,在国内很有名,许多餐馆饭店都有这道菜。它是一道非常鲜美的家常菜,几乎人人都吃过,人人爱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螺蛳,在我们这地方都反过来叫它蛳螺。如果你叫它螺蛳,人们会以为是木工师傅常用的螺丝,会闹出一个笑话。
螺蛳,生长于江、河、湖等淡水环境中的一种带螺厣和螺壳的软体动物,因外壳从头部到尾部逐渐缩小,形成类似螺丝的纹理而得名。大小如手指头。炒前必须要用剪刀或老虎钳剪去它的一点点屁股尖,目的是食用时可用嘴从大头口处通过吮吸,将螺肉吸入口中。
我从小就爱吃螺蛳,经常吃得满脸都是汤汁。我也会摸螺蛳,一到星期天下午,就拿着脸盆叫上同伴去村外的河道边摸。那螺蛳大多在河边的浅水处,手下去摸几下,总可将一把螺蛳抓在手心。卷起裤管,沿着河边摸,不多一会儿,总能摸到满满的两大碗。到家后用清水洗净夹带的泥浆,再用清水养一天一夜,这样的螺蛳少泥浆味。剪去屁股,油锅中爆炒,添加酱油、老酒提味去腥。喜欢辣味的加一点辣椒,连续翻炒一分钟左右,加水,待汤汁沸腾就可以了。
炒螺蛳,很讲究火候,火候不足,螺蛳肉还有点生,吃得不卫生,螺肉又不容易吸出来;火候过了,那螺肉便僵硬了,同样不易吸出来,且鲜味大减。
螺蛳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没有什么断季期。天冷的时候,就用工具去抓。小时候,父亲用铁丝和一根8米以上的竹竿,做了一只簸箕一样的蛳螺耙。到了河边,用力将耙抛向河中,根据竹竿长度尽力伸出去,然后抓住竹竿的尾部,让耙下沉到河底,然后慢慢拉动竹竿到河边来。感觉耙里已有很多螺蛳时,就用力在水面上来回推动几下,将河泥洗点掉。然后拉上岸,将耙里的东西倒出,每一下总能收获半斤左右的螺蛳,运气好时,还可耙到小鱼小虾。通常,我负责捡,父亲用力耙,一个下午,往往可收获10多斤螺蛳。自家吃不完,还可送人,也可到集市上卖,那时大约一毛一斤。
后来因农田水利建设,村里的河道变道了,新的河道水流快,少了底下积蓄的营养,不宜螺蛳生长。经过这40年,现在新河道也生长着螺蛳,但那个头很小,全身又包裹着青苔,不易洗净,因此无论是为了吃或卖,大家都没了兴趣。我想吃螺蛳了,通常去较大的菜市场买,据说那些螺蛳生长于水质不错的江河中,吃起来果然肉质肥嫩。有几位同村的朋友,经常骑着电动车去远一点的江河中摸螺蛳。他们知道我们夫妻俩爱吃这个,每次总送给我们一二斤。
螺肉虽好吃,对我来说又很难吃。因为吃螺蛳时,通常要拿出吃奶的力气吮吸,如果吸力不足,螺肉就很难出来。妻子可轻而易举地吮到螺肉,而我就是吸力不足的人。那螺蛳到了我嘴巴上,任凭我涨红了脸、低头哈腰地用劲吮吸,其中一半以上是失败的。而我贪吃螺蛳时的狼狈不堪样,也经常让看到的人捧腹大笑。后来我用了一个法子,用牙签把螺肉挑出来吃,可那味儿似乎就不如直接用嘴吮吸出来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