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汇款单的温度

邮递员来电,说我有一张汇款单要签收——是《老年世界》杂志社寄来的稿费。挂断电话,记忆翻涌,想起第一次收到汇款单的那个夏天。

2023年6月,清晨的阳光带着灼人的温度,公司门口的小黄花都开得笑盈盈的。刚上班,门卫老方就举着一张邮政汇款单喊我的名字。行政部的小张眼尖,惊呼:“哟,《浙江工人日报》的稿费!”十几双眼睛瞬间聚过来,恭喜声此起彼伏。同事们一起传阅着那张盖着邮戳的绿色小纸片,我羞赧地低下头,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虽然之前我也收到过一些稿费,但都是银行或微信转账,这种邮政汇款单还是头一回。当那张稿费单真真切切握在手中时,一股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我捏着汇款单的边角,阳光移到了邮戳上,那个小小的圆形印章里,藏着比金钱更珍贵的馈赠。五十元的稿费,让我的名字在那个夏日的早晨传遍了整个公司。那一刻,我懂了什么叫“铅字的力量”。

想起投稿前的那一夜,那份市总工会转发的征稿启事,在桌上搁了整整一周。四月的风轻轻爬上窗前玻璃,和我隔窗相望。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不敢落下。自认为文笔很一般,但我人闲心不闲,省刊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是否太过遥远?但我这人有个毛病,心里惦记的事,不做成便寝食难安。

4月17日清晨,我终于将一篇文稿《我的生活家》投了出去。出乎意料的是,当天就收到了回复,这让我既兴奋又忐忑。邮件来自《浙江工人日报》的编辑老师,对方不仅加了我的微信,还发来修改建议,甚至亲自帮我调整结构。按照老师的要求,前前后后改了4稿。“细节的东西、故事的东西还是少了点。”老师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我又满血复活了。

等待见报的日子格外漫长。从4月投稿到5月见报,不过一个月,却像等了一整个季节。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希望时,5月10日正午,编辑老师发来了链接。我的文章终于登出来了,标题改作了《单调的流水线上——幸好有写作陪伴》,旁边配着我穿着蓝色工装的照片。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竟微微发抖,幸福感瞬间翻倍。经老师润色,这篇小文仿佛被注入新的灵魂。对于我们写作爱好者,遇上好编辑,更是一种幸运。自那以后,我的名字陆续出现在更多报刊上。文字变成铅字本就令人振奋,加之还有稿费收入,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有一次,父亲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名字,向我确认是否真的是我。父亲脸上的表情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豪从每一条皱纹里溢出来。

关于那张汇款单还有段趣事。从小区正门出去,不过百步之遥便可见到邮局。进门后机上取号,静静等候叫号。“下一位。”柜台后的声音清脆悦耳。我走上前,递上汇款单和身份证。钱不多,但仪式感特强。柜台后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长得眉清目秀,闪着一对若有若无的酒窝。她盯着我,看了好几秒,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很快,汇款单在柜台兑换成了现金。“您的稿费请收好。”她清亮的声音引得旁边几位工作人员纷纷侧目。姑娘又小声说道:“其实……我小时候也特别爱写作……”她的脸颊泛起红晕,手指无意识地绕着工牌带子,“就是工作后,觉得没时间……”我撕下便签纸写下投稿邮箱的动作几乎是本能的,看到姑娘眼里燃起的光,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曾经的自己。走出邮局大门时,初夏的阳光正好。我突然转身,透过玻璃窗看向柜台:“我想拍张照可以吗?”姑娘愣了一下,随即抿嘴笑了,举起那张汇款单朝我挥了挥,于是那份带着墨香的仪式感永远定格在了我的相册里。

2025-07-18 □陈红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5158.html 1 3 一张汇款单的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