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帐的变迁

天气越来越热,蚊子也活跃起来,尤其在多河流、水沟的农村,黄昏时它们成群结队、嗡嗡作响,肆无忌惮地飞向人群。旧时,人们点燃艾草、用芭蕉扇、香囊等驱赶,还发明了蚊帐。

蚊帐通常挂在床架上,多为网状材质,将床围住以隔绝蚊子。据记载,最早的蚊帐出现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帱”。它以独特的帐幕设计,有效地抵御蚊子侵扰。

据传,齐桓公使用的那个帱,用“翠纱之绸”制作而成。此帱既美观,透气性能又好。秦汉时期纺织技术已精巧绝伦,织物有绢、纱、罗、锦等十几种,轻薄、耐看、实用,以此类材质制作帏帐,自然一等的好,但享受它们的只是达官贵人。

历朝历代制作的帏帐种类繁多,有高下之分。只有身居高位的唐代左拾遗韦楚老,才能以“十幅轻绡”制帐。据《后汉书集解》载,官员黄昌出身寒微,“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黄昌宁可举债,也要用上蚊帐,可见蚊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是贫民百姓一般用苎麻纤维织就土布,缝制蚊帐,以青蓝色为主色。而《红楼梦》中贾母的蚊帐是用“软烟罗”中一个“雨过天青”色制作,可见用料之讲究。

阿拉宁波地区,在民国时期多是以青夏布制作的蚊帐。此类蚊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乡村还屡见不鲜。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梁床上挂的是有靛蓝印花的夏布帐,一般人家挂的就是暗蓝色的了,给人灰扑扑之感。

在梁床上挂蚊帐很费时、费力,先要卸下床头板,再把帐子“门”朝外,挂到床板内侧的上方,四角平直,然后把床头板放置好,将草席安置床上,压住蚊帐下方。帐子“门”分开两边,用帐钩分别钩住。傍晚用芭蕉扇在床上不住地扇,恐有蚊子藏匿。然后去帐钩,放下帐帘,下角塞进草席下。

用门板、长凳搭成的床,称“桥铺”。桥铺的蚊帐要小些,在长凳两端各竖起两根竹竿,再在上面横放两根竹竿,长方形框架扎成后,就可挂蚊帐了。帐钩更是随便,有的人家用绳子绑一根竹筷,也能起到帐钩的作用。

那时女儿出嫁,嫁妆中必须有帐帏,一般配以铜帐钩,有的还纹有双囍或喜鹊等图案。随着时代变迁,婚房内家具变迁,蚊帐的材质、式样也不断更新。有棉纱帐、真丝帐、化纤帐,轻巧透气。颜色有洁白的、粉色系列的等,再佐以航空级铝合金支架。也分方顶的、圆顶的、伞形的、四边弧形等多种形式。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使用的中国蚊帐,惊奇了外国运动员,他们盛赞中国蚊帐是驱蚊“神器”!

随着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提升,现在蚊子越来越少了。各种防蚊、驱蚊产品的使用,也让蚊子们不敢肆意妄为。室内挂蚊帐的渐渐少了起来,夏布帐更是稀缺。我们儿时的谜语:“团团围住一座城,外边兵马里边人。张良善用关门计,韩信归来定太平。”现在的孩子们也难猜了。

2025-07-17 □林亚玉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4860.html 1 3 蚊帐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