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宇
女儿想吃西瓜,于是赶紧下楼去买。小区旁边有几家水果店,因经常光顾,店主跟我已很熟络,抹零打折外,还经常向我推荐新品种。
提瓜上楼,碰见保安师傅阿良,他关切地问我手中提的是何物。当得知是西瓜时,他竖起拇指,笑着说,夏季吃瓜,正合适。随着他的声音远去,我查看手机上的日历,才知夏至已过。
夏天吃西瓜,在我的人生履历里,似乎是个必选项。而女儿也喜欢吃西瓜,我想这一定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不过提到西瓜,我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塘河边、西瓜船靠泊时的景象。
依稀记得那时候,背心短裤、人字拖或风凉鞋是我们的夏季标配。那时候空调还算是一种奢侈品,大多数人家用的还是“沪江”牌吊扇,还有“鸿运扇”。年纪大的人为省电费,则一天到晚摇一把蒲扇,从日出摇到日落。
我们住的小院依傍着塘河,可以说出前门就是里弄、出后门就是河埠头。白天见证着里弄的市井喧嚣,夜晚则搬把躺椅到河岸边,享受微波拍岸的恬适宁静。塘河通江达海,是人们水路进城的要道,那时每天都有两班航船往返于城乡之间。
塘河既方便了人,也方便了物流。那时,西乡的西瓜就是“坐”着由水泥泵船改装成的西瓜船进的城,到我们这里靠泊停歇。
那位船老大是聪明人,找西瓜船停泊的地方充分考虑到了天时地利人和,锚地就如他心中的财位:一要人气多;二要足够亮;三装卸要方便。我们这块经常纳凉的风水宝地就被他看中了,顺势还加入了谈天说地、吹拉弹唱的乘凉队伍之中。
船老大也不愧是生意人,一上岸就善于做群众工作,除了客气地和大家打招呼,还瞄准抽烟的,一个不落地从自己的烟盒之中抽烟出来递过去。见大家对他不算讨厌,又立马转头,招呼船上的伙计“抛”一个西瓜上来。
一抛一接,似乎是他们早已练就的看家本领。接到西瓜的船老大立马抱着瓜,来到大伙中间,嘴上讲的是自家瓜的种种好。当然光有大饼也不行,得让大家眼见为实,还没等纳凉的街坊邻居们缓过神来,偌大一个西瓜已经被劈成片状,红色带籽的瓜瓤,似乎有汁水要流下来,正等着大家的品尝。
“来,来,来,大家随意吃,自己种的瓜,不用客气。”船老大真挚又朴素地邀请着,大家也在这一种纯朴的互信中,建立起一种买卖关系,收起桌椅回家前总会让船老大挑几个包甜的瓜回家,更有贪吃的小朋友,没等大人付完钱,直接抱起一个瓜,用勺子挖着瓜肉,大口吃了起来。
我们这一帮“吃瓜群众”,不仅成了他的第一批忠实顾客,也热心传播着西瓜的品质,为他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人气。他也在这个临时瓜摊,用他的诚实、质朴服务着大家。他黝黑的脸上总是让人感受到自信的光亮,他每次在瓜上切出的三角切口,就是让顾客确信甜红的保证,而他空下来时也会蹲在一旁大口吃瓜,给自己消暑降温,显露着一个农人的直白与爽脆……
“爸爸,西瓜买来啦?”电梯门打开的瞬间,我被等在门口的女儿的叫声拉回了现实。她小小的身体却使出吃奶的力气,接过我手中的西瓜抱进了屋内。妻子在厨房间,说大热天的,要不下次叫配送吧。
我笑了笑,再次想起以前那西瓜船泊到家门口,直接将瓜送上门的情景:那种大口吃瓜的畅快,那种随手抹去嘴角瓜瓤的随性,那种不必有选择焦虑的惬意……
这个夏天,我依旧会选择买我喜欢的西瓜,也会和妻女一起享受全家吃瓜的幸福时刻,当然我还会把老底子的美好记忆融进当下生活,让日子像西瓜一样又红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