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乡村美术馆看展,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一种新风尚。近年来,在宁波的青山绿水间、古村老街处,一座座乡村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更化作激活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自2002年8月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注册成立,成为宁波民营美术馆发展的“开山之作”后,这座城市的艺术版图便开启了迅猛扩张的加速模式,乡村美术馆是其中亮眼的生力军。
1
宁波乡村美术馆
多点开花
走进海曙区章水镇杜岙村,杜岙美术馆格外引人注目,该美术馆由意大利波捷特公司操刀设计,将极简建筑线条与层峦溪谷完美融合。自2016年开馆以来,凭借高规格艺术展览,吸引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激活了山村文旅活力。
作为宁波首家村级美术馆,江北区半浦美术馆以“在地艺术+国际视野”为特色,本地风情画作与米兰美院联展在此交相辉映;洪塘街道的鞍山乡野美术馆,以乡野视角重构艺术表达,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鄞州区则形成了“乡村美术馆矩阵”:古邨美术馆以“小而精”策展突围,每月更新的微型展览充满巧思;青隐美术馆打造自然主题艺术空间,营造“人在画中游”的静谧美学;洋山美术馆扎根田野,探索艺术与乡土的深层共鸣;甲仓美术馆通过互动活动,让艺术贴近生活;藏身天童老街的天童美术馆,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与老街的历史韵味相得益彰。
位于宁海县深甽镇的玖玖美术馆常年展出名家真迹,不定期会举办大小型综合展览,吸引游客和业内人士前来参观。
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美术馆,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更通过艺术纽带连接城乡,让乡村文化以鲜活姿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
各馆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蓬勃发展的表象下,乡村美术馆一度面临“建得起、养不起”的运营困境。
破局实践中,各馆探索差异化路径:杜岙美术馆将闲置粮仓改造为“艺术粮仓”,针对周边产业联动不足、未形成有效文化消费闭环的局面,以高规格展览引流,同步带动乡村旅游,吸引当地村民打造了咖啡馆,为村民农产品打开销路,实现“艺术+农旅”融合。
针对策展及运营人才稀缺,展览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等困境,半浦美术馆借力江北区“轮值村主任”制度,由艺术家、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葛晓弘整合高校、企业资源,引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10家单位设立基地,举办意大利美院联展、博士书画展等国际及学术展览,通过“联合办展+课题合作”扩大影响力。
针对缺乏与观众互动的情况,鞍山乡野美术馆依托文化特派员机制,宁波大学教授陈晟牵头“艺术浸润乡村”项目,以绘画作品展示美丽乡村风貌,推动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培育本土文化生态。
3
乡村美术馆如何扎根破局
尽管宁波乡村美术馆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扎根破局。在运营方面,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匮乏、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人才方面,乡村对专业艺术管理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美术馆运营管理水平受限。同时,社会认知度和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美育在教育体系和国民素养中的缺失,使得大众对乡村美术馆的关注和支持不够。
实现破局发展,首先要创新运营模式,加强与高校、企业合作。比如与高校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课题研究等项目,引入高校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与企业合作举办商业展览等活动,获取资金支持与资源互补。
其次,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专项政策,在资金补贴、场地提供、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将乡村美术馆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
再者,乡村美术馆自身要提升内容质量,策划更多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展览与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乡村美术馆在宁波乡村持续扎根、生长,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 马佳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