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6年的回响

一本传记还原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永不消逝——张困斋传》封面。

1949年5月7日,上海解放的黎明前夜,一阵枪声撕破黑暗。35岁的张困斋拖着镣铐走向刑场,与战友高唱《国际歌》,用生命发出最后一道红色电波:“中国共产党万岁!”

76年后,张困斋的故事在其家乡以一本新书的形式被重新唤醒。6月11日上午,《永不消逝——张困斋传》新书发布活动在北仑区小港街道举行,党史研究专家、烈士亲属、党员干部及读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追忆这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

张困斋出生于宁波镇海崇邱乡江南衙前村康乐桥(今北仑区小港街道衙前村康乐桥),早年间,他曾在上海辛泰银行做职员,后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与李白、秦鸿钧一起被称为“电台三烈士”。

“一次次记录张困斋的革命事迹,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次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新书发布活动上,作者彭素虹动情地分享了创作过程。在小港街道全力支持下,她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档案查阅以及倾听亲属口述,将张困斋从热血青年到革命战士的蜕变历程娓娓道来。

该书以“永不消逝的记忆”“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追寻”三个篇章,全景式展现了这位隐蔽战线的英雄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他曾在上海辛泰银行以职员身份为掩护传递情报,主编抗日杂志《江南》;在特务眼皮底下开设“丰记米号”作为秘密联络点;被捕后受尽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的折磨,最终倒在了上海解放前夕。

现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解读了张困斋精神的永恒光辉;上海书局出版社编辑、《永不消逝——张困斋传》责任编辑俞诗逸,则讲述了书籍出版的点点滴滴,“我们用一年时间打磨这个作品,整个过程中我们缅怀和纪念烈士张困斋,同时也感悟他不朽的精神力量。”

“张困斋没有子女,我们小辈就是他的孩子。我们叫他‘大大阿大’(叔叔),他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感谢小港街道党工委和作者,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完成这部作品,我很激动。”张困斋烈士的侄子、上海市政协原副秘书长、上海市工商联党组原书记张亚培,以烈士亲属身份参加了新书发布活动,“张困斋牺牲76年了,如何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之后的一代代所要思考的。革命精神永存,如何守护和延续,是我们的使命。”他说。

《永不消逝——张困斋传》的问世,更是一次对初心的回望,对信仰的传承。红色精神如何在新时代“活”起来?小港街道倾力打造的这本爱国主义教材,是一次解答。

现场,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冬梅还透露了下一步街道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的规划:一方面将加快建设张困斋纪念公园,通过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形式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另一方面组织专业力量,深入挖掘散落的口述史料、手稿、照片等珍贵资源,系统梳理本土红色历史脉络,整合联动本地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矩阵”。“作为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区的主战场,小港街道正面临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重任。张困斋精神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沈冬梅表示。

正如书中结尾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革命先烈们闪闪发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红色的电波永不消逝。”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张超伶

2025-06-12 跨越76年的回响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8778.html 1 3 一本传记还原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