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正值初夏,漫步于余姚市小曹娥镇朗海村的乡间小径,织机“咔嚓咔嚓”的声音由远及近,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乡村博物馆映入眼帘。5月19日《宁波日报》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不少地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有的博物馆建好了却“沉寂”,有的展陈精美却“门可罗雀”,甚至陷入“开馆即冷清”的尴尬局面。怎样让乡村博物馆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关键在于主动做“加法”。
这个“加法”,不是简单地“加展品”“加面积”,而是要在功能定位、运营机制、人才支持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系统发力。说到底,乡村博物馆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展示单元,而应是乡村社会系统中可触、可感、可循环的文化章节。
要在内容上做“加法”。乡村博物馆的生命力,源自内容的独特性与时代性。以余姚土布展示馆为例,其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陈列本身,而是从“织布技艺”讲到了“乡愁记忆”,从“非遗保护”延伸到“乡村再生”。这要求策展者跳出“藏品思维”,转向“文化叙事”——将人、物、场、历史、生活贯穿起来,把展览变成讲故事、传精神、启思考的空间。
要在功能上做“加法”。乡村博物馆不能只是“看一看”,还应成为“学一学、做一做、传一传”的公共平台。要引入互动体验、教育实践、文创开发等功能模块,打破传统“展而不动”的模式。让游客不仅“来看土布”,还可以“学织土布”,甚至“带走土布”,让文化体验融入生活消费。
要在联动上做“加法”。乡村博物馆不能是“文化孤岛”,而应成为区域发展的“文化中枢”。可以连接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返乡青年,也能联动学校、企业、社区、设计团队,推动文化资源向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等领域延伸。让一座馆带火一个村,让一块布延展成一条链,让文化“软资源”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要在机制上做“加法”。乡村博物馆建设是文化工程,也是治理工程。可持续运行的背后,离不开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的支撑。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探索“博物馆+合作社”“博物馆+工作坊”等多元共建模式;通过设立文化理事会、建立志愿服务机制等方式,提升群众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让博物馆既有“文化味”,也有“人情味”。
千年土布为何“火”出圈?说到底,是乡村文化从“摆上展柜”变成了“融入日常”。乡村博物馆既记录历史,也激活现实;既回望乡愁,也创造希望。乡村博物馆要善做“加法”,如此,一座座小小的乡村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滋养乡村精神的文化源头,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鲜活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