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们是“躺平的一代”;有人说,他们热衷“佛系”。
撕掉这些标签,我们看到——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充满朝气的日子,许多甬城青年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为人生“充电”。
这,或许才是当代青年最真实的注脚!
方程式一:
将压力化作腾空的力量
阳光透过张和祥小学蹦床训练室的玻璃,一群身影在蹦床上轻盈起落。
“95后”姑娘汪华贞弹射而起,身体带起的风掠过发梢,让她感觉无比放松。
“起初只是锻炼身体,没想到这项运动、这些‘姐姐’‘阿姨’教会了我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更加从容、平和的心态。”汪华贞指着身边的“良师益友”说。
身处基层一线,汪华贞平时主要从事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红十字“三献”等工作,工作强度较大。
去年,她参加了社区与张和祥小学合办的蹦床培训班,不但掌握了不少蹦床动作技巧,还结识了一帮跨龄“同学”。
这支“老中青组合”还在宁波市大众蹦床邀请赛上,获得了街道社区团体组一等奖。
汪华贞在“姐姐”“阿姨”身上,学到了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而“姐姐”“阿姨”也在小汪身上,感受到了青年的朝气蓬勃,“小汪特别开朗,跟她一起玩蹦床,感觉我们都变年轻了!”
方程式二:
主持人变“老中医”
对于年过而立的姚嘉楠来说,节假日除了休息外,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时间。一本在常人看来晦涩难懂的《中药与方剂学》,却能让他在假期里看得津津有味。
作为一名专业的主持人,长期伏案让姚嘉楠饱受颈椎病困扰。而同事间时常念叨的失眠、腰疼等“职业病”,更让他萌生了自学中医的想法。
工作繁忙,仍抽空坚持背诵经络穴位;
工作之余,跟随出诊老中医学习,一点点积累经验……
如今,这位主持人成了大家眼中的“老中医”。午休时,办公室成了他的“诊疗室”,肩颈酸痛的同事常“排队求治”。
“越深入学习,越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假期,姚嘉楠边学习边做笔记,“希望通过我的亲身实践,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这项传统文化。”
方程式三:
成就感成为“充电桩”
“阿姨,假期我们过来看看你。如果要出去旅游,家里煤气灶可不能忘记关……”昨天上午,27岁的王致皓拿着消防宣传册,用宁波方言向居民讲解防火要点。
去年,他刚成为镇海后大街社区的社工。如今,这位金融专业毕业生已是居民口中的“法律百事通”。他跨界学习法律的初衷,源自去年一起纠纷。
当时,小区顶楼住户装修,堵塞了排污管,若维修需破开一楼墙体,结果引发矛盾。彼时还是新人的王致皓,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翻遍相关法律条文,最终用权责划分方案促成和解。
“法律条文比‘我觉得’更有说服力。”他感慨道。此后,自学法律成了王致皓的“必修课”。
王致皓坦言,社区工作琐碎繁杂,他把每次调解都视为“实战机会”,“当知识变成帮助他人的工具,成就感便成了我的‘充电桩’。”
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张靓 张可立 王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