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薇 文/摄
暮春时节,细雨如丝,润泽万物。
在宁波儿童公园旁橙色天桥西侧、丹凤二村的转角处,三棵楝树悄然绽放,满树的紫色花朵,如梦幻的烟云,氤氲在枝头。
其中一棵楝树年份久远,另外两棵树形稍小,却也生机勃勃。不仅如此,在它们南北方向,相距不过一两百米的地方,还有楝树同期开花。几棵楝树遥相呼应,为甬城的暮春时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花镜》有云:“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 花信风乃是一种奇妙的物候现象,从小寒到谷雨,每五日为一番风候。“信” 字有守信之意,人们精心挑选出在每一候中花期最为准时的植物作为代表,它们便如同守时的使者,随着节令的步伐如期而至。
楝花,正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棒接力者。今年的楝树开花时间较往年早了许多,在谷雨的第一候就已尽情盛放。往昔,它总要等到四月底才会吐露芳华。当楝花缀满枝头,好似在轻声宣告着春天即将谢幕;待到五月初,花瓣飘落,繁茂的绿叶便接过春天的接力棒,迎来绿树浓荫的夏天。
楝树,学名Melia azedarach,也被称作苦楝,属于楝科楝属植物。之所以称之为 “苦楝”,是因为它的树皮、叶子和果实都带有苦涩的味道。楝果的果肉稀少,触感黏腻。曾有花友好奇品尝,说入口是甜的,没有酸味,可回味却是苦涩的。细细端详楝花,小小的紫色花朵汇聚成圆锥花序,其结构精巧绝伦。淡紫色的花瓣簇拥着深紫色的雄蕊管,雄蕊管边缘内侧那一圈亮眼的黄色,是雄蕊的花药,而在雄蕊筒正中央,雌蕊安静地藏于其中。
我与楝树的缘分,始于小学时期。那时,我总是跟在邻家姐姐身后,一同寻找楝树的身影。记得她拿着卡片相机,为河边的楝树拍照,说要写一篇关于“孤独的守望者——楝树”的文章。那时我们见到的楝树没有繁花,枝梢只挂着黄色的果实。于是,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那些长着小斑点黄皮的果实,便成了我对楝树最初的印象。直到十年前的一个假期,我和好友相约前往武汉旅行。在火车行进的沿途,一树树“紫色烟云”闯入眼帘,美得令人心醉。经过查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楝树。
在故乡,我家屋后五六百米处的河边,也生长着一棵楝树。河岸边铺着整齐的石板,边上的房子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为久远,如今早已堆满杂物,无人居住。在那条我曾无数次去找小伙伴玩耍、约好一起上学的路上,临河的楝树默默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小学、初中的美好时光。还有外婆家门前河边的那棵楝树,它的年岁比我大了不知多少,而我第一次见到它绽放出紫色花朵,竟是在两三年前回家探望外婆的时候。那一刻我才惊觉,原来它一直都在我身边,只是我到那时才真正读懂了它。
楝树之所以被赋予“孤独”的特质,是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它常常独自生长,很少成群出现。然而,它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性,这种特性让它成为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也寓意着希望与重生,更寄托着人们的相思与乡愁。
若想欣赏楝树的风姿,不必非得前往近来声名大噪的绍兴仓桥直街。在甬城的很多地方,都能与楝树不期而遇。无论是清幽的月湖,还是广阔的东钱湖,又或是在不经意的街头巷尾,当你偶然抬头,或许就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它们零星地分布在城市与乡村的各个角落,姿态各异,每一棵都自成一道梦幻的紫色风景。
我站在宁波儿童公园旁,仰头将镜头对准那三棵并肩而立的楝树。枝丫间浮动的紫雾悄然漫过岁月,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它们便在此处守望着四季轮回,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见证着宁波儿童公园和那座橙色天桥从一纸蓝图变为现实;聆听着孩子们在公园里的欢声笑语,也在每个晨昏交替之际,注视着上班族的行色匆匆,以及附近居民的悠然漫步。
此刻的它们,用盛放的繁花作为春天最后的礼物,诉说着“风有信,花不误”的浪漫情怀,也用花期无声地向来往行人传递着春尽夏至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