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几天我耳朵边总有个声音,让我去伤害自己,我赶紧来医院了。”近日,宁波24岁的丁先生(化姓)主动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就诊。
由于气候等因素,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春季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消极行为。抑郁症患者如何平稳度过春天?普通人群如何预防春季“心灵感冒”?记者采访了该院情感障碍科主任徐永明主任医师,并请他给出了专业提醒。
他每年春天抑郁症复发
5年前,丁先生突遭生活重大变故后,悲伤过度,情绪长期低落,对生活失去热情。后来,他被确诊为抑郁症。之后,通过药物干预等治疗,他情绪平稳,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确诊几年来,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年到了春天,总是容易睡不好,情绪也会跟着波动明显,难以调节。今年春天也不例外。这几天来,他总是睡不好,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白天情绪波动大,一丁点小事就会激动得“跳脚”。而且,更让他害怕的是,耳朵边似乎总有个声音,让他去伤害自己。于是,他赶紧来到医院就诊,住院接受抑郁症的急性治疗。
徐永明说,丁先生的情况颇有普遍性。目前,病区入住的50名患者中,八成左右为抑郁症患者。这些住院患者大多是此前确诊了抑郁症,近期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波动而前来接受住院治疗的。
17岁的晓峰(化名)3年前确诊抑郁症,平时能正常上学、生活。入春后,睡眠不好,情绪波动大。近期,在玩了一次密室逃脱后,睡眠和情绪更是雪上加霜,多次发生自伤行为。
抑郁症患者急诊就诊增多
徐永明说,近期,该院的抑郁门诊处于饱和状态,抑郁症相关的会诊和夜间急诊也比其他季节有明显增多。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秋冬季更容易消沉、低落,春天应该普遍心情明媚。徐永明说,秋冬抑郁主要表现为负面情绪明显、低落、动力低下。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得到缓解,到了春季,往往会产生消极行为。和秋冬季相比,春季抑郁症患者病情加重的集中表现为情绪波动大、焦虑、激惹、有消极想法或行为等。最近,因出现消极行为而到该院急诊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多。
为什么春季抑郁症容易复发呢?徐永明说,这和季节的特殊性有明显关系。每年3月-5月期间,精神疾病复发率占全年的70%以上,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患者复发率更高。主要原因有:春季光照时间显著增加,人体昼夜节律容易受干扰;气压不稳,人体神经内分泌容易出现异常;炎症标志物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常伴随学业、职业变动,社会压力增加可能诱发易感个体的症状;血管舒张影响大脑供血;药物代谢变化等。
睡眠问题是最常见的复发先兆
徐永明说,普通人群也容易在春季“心灵感冒”。他特别指出,70后、80后职场人士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要合理自我定位,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会放松调节。春天,可以考虑留出更多时间去户外活动,散步、踏青、徒步都能有效预防“心灵感冒”。如果出现情绪异常,自我调整1-2周后仍没有明显改善,建议就诊。
已经确诊抑郁症的人群又该怎么平稳过春呢?徐永明给出四点提醒。
第一,患者和家属要增加对疾病的认识,识别复发先兆。其中,睡眠问题是最常见的复发先兆。比如,以前睡得好,现在出现睡不着、多梦、早醒的情况。
第二,切忌随意减药或停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复发都和患者自行停药或减药有关系。复发次数越多,治疗难度越大,需要维持治疗时间越长,社会功能损害越严重。因此,切不可擅自停药或者减少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一般情况下,春季不建议抑郁症患者对药物做大幅调整。
第三,要高度重视睡眠情况。如果有3天以上的睡眠不足,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就医。
第四,关注情绪是否稳定。如有突然不可控的烦躁、焦虑情绪,尤其是有消极想法的,要马上门诊复诊,以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