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取意为早上的花晚上来拾取,创作于1926年,后添写《小引》和《后记》重新编订而成。
当时鲁迅先生已凭《狂人日记》确立了中国白话小说第一人的地位,但是经过了“三·一八惨案”,不得不临时南下避难。或许编写这本小册子不过是他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40多岁年纪,生活、精神上负累可想而知,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完成文字梳理。同样40多岁的年纪,再读,觉得“不惑”不是因为不惑,是因为对惑的无力、对惑的清醒,然后是清醒后的依然前行。
小书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文字清新隽永,读来质朴明白。淡雅的笔锋与鲁迅一贯的辛辣不甚一致,只是冷峻下的炙热深情,简洁中的明心见性依然清晰可见。
炎热不止于广州的夏天,还有内心的焦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奢求在忙乱纷繁中去探求一分清净,在记忆交错中得到一片安静:如鲁迅写童年之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
鲁迅先生给人的印象总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辛辣,可是越是这样温柔的呈现,越是能够表达出他内心的底色,那是对于民族兴亡的责任和担当。
书中汇集了很多鲁迅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那一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便带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他擅长用白描方式写人物,寥寥数笔,把闰土父亲的捕鸟技巧写得简单却又表达出了感情;
对保姆长妈妈的深情回忆,更是把一套《山海经》记了一辈子。
就像萧红对鲁迅先生的回忆,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甚至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
都说,因为年纪大了,才学会回忆。浅浅短短的人生里有很多个温暖的片段拼凑在一起,那人生的温度自然高。
总是不自觉地想到了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一路被贬,他却活得自我潇洒,内心充裕。都说他是当下中年人的典范,总是设想,假如当年苏轼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仕途光明,他是否也会这样顿悟和清醒?
可是,鲁迅先生不一样。他不要当下生活的安逸,而是唤醒,比如以笔为刀。也正是这种源于对国人苦不堪言的生活的无能为力,才让他带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觉知。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读懂了鲁迅先生的沉重。
如果没有深深的爱,哪里来的沉沉的责任?唯一的解释是:信!坚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能够唤醒大众,相信民族、国家必强盛。
一个人能够清楚地定位自己是多么不容易,而鲁迅先生最为可贵的一点,那就是始终保持清醒。而被生活、工作、人生价值林林总总包裹着的我们的清醒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