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11年为无名逝者“安家”

是什么让这群学生如此坚持?

清明前的3月29日,在余姚市第一公墓惠民墓区青翠的树木下,余姚市第四高级中学的20名同学在钱剑波老师的带领下,将54袋长年无人认领的逝者骨灰安放入“无名逝者之墓”的墓穴,撒上菊花,覆上黄土。这个由高中生发起的公益生态葬项目一路接力,已经接续了11年,让243位无名逝者以生态且有尊严的方式找到归宿。

3月31日《宁波晚报》

自古以来,国人向来有忌讳死的传统,不少人安葬死者都不大情愿,更何况还是无主逝者。

但余姚四中的这群学生却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11年,未来还将继续做下去。试问,他们是怎样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为无名逝者“安家”?钱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悲悯情怀。

这是从更深广的维度上阐述了该项目的深刻意义。直白地说,要是这群学生没有悲悯情怀,是不会跟着钱老师去做在国人看来犯忌的事。祁嘉逞同学的感受很有代表性,当他意识到逝者身份可能是异乡客,也可能是孤寡老人甚或是襁褓中夭折的婴儿,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悯情怀。

悲悯心是人类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感,有悲悯心的人善良,好相处,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乐于为弱者提供帮助等,但随着社会越来越世俗化、物质化,悲悯心已成了一种稀缺品质。学校也不例外,在“多考一分,干掉一千”等分数至上的功利教育盘压下,学生之间的优劣博弈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明里暗里都在较劲,济世救穷的悲悯情怀也少了。

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余姚明代大儒王阳明认同这一说法,他认为恻隐之心是对他人痛苦、不幸产生的同情、怜悯情感,是每个人良知的体现。他甚至将其与 “亲民” 相联系,主张对天下人之父母兄弟,无不实有以亲爱之,实与之为一体。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体现出对生民苦难的悲悯情怀,将拯救苦难的人民作为内心的终极关怀。

经历过义葬的这群同学一定会对此感同身受,今后无论身在学校还是社会,都会是同情弱小的善良之人、乐于助人的义人、洞悉生命真谛的豁达之人。由此而言,他们收获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受益终生。

2025-04-01 王学进 接续11年为无名逝者“安家”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6482.html 1 3 是什么让这群学生如此坚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