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全面推进以来,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但也陷入了“一边火热,一边倒闭”的困境。何以突破?宁波142个未来社区中的46个社区食堂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破局之路。3月30日《宁波晚报》
社区食堂承载着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民生理想,却在现实运营中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如今,宁波142个未来社区的46个社区食堂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破局之路,对全国社区食堂无疑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一个时期以来,面对成本与收益的天平始终在剧烈摇摆,客群定位的迷茫更让运营者如履薄冰,特别是,当社区食堂的餐桌上重复着相似菜式时,转角处的小餐馆正以灵活的市场嗅觉分流食客,这种尴尬更是折射出更深层的矛盾:若坚守服务高龄老人的初心,亏损压力将如影随形;若转向市场化运营拓展客群,又难免偏离公益轨道。
此时,无论是打造“书店+食堂”的复合空间,还是巧妙运用差异化定价策略:特色菜品以市场价吸引中青年群体,其利润反哺老年优惠套餐,又或是将宁波传统味道装入轻食盲盒,健康理念与怀旧情怀的碰撞,吸引宝妈与白领,还有“以菜换餐”,即“15斤自种蔬菜兑换7顿午餐”的创意,既降低30%的采购成本;让居民从受益者转变为共建者,乃至有社区食堂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10元专属套餐;通过配套充电站、临时托管等延伸服务,日均服务超100人次,初步实现了从单一餐饮功能向综合服务平台的转型,这些都是很好的样本。
进入智慧治理时代,社区食堂经营一样面临转型与升级。之前,一些社区食堂经营者之所以陷入困境,归根到底是没有突破传统认知边界,甚至对政策支持存在过度依赖,忽视了数字赋能与社会资本形成合力,忽视了“银发专属”更应该成为“全龄共享”,进而不敢打破“食堂即餐厅”的思维定式,更不敢以空间重构、服务分众、资源整合等激活内生动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当前,尽管不少社区食堂陷入经营困境,但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歇。此时,宁波的社区食堂的“进阶”故事,自然就不只是宁波的温暖民生注脚,而更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