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这一慢性传染病,长期威胁着公众的健康。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持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肺结核防控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戚家山街道作为宁波市“无结核街道”,其结核防治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筑起了肺结核防控的坚固防线。
今年45岁的李先生(化姓)是家中的“顶梁柱”,去年年底,他开始出现咳嗽、乏力、低烧等症状,症状持续一个多月未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甚至出现了咳血的情况。在家人的劝说下,李先生前往戚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医生为李先生安排了胸部X光线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的肺部存在典型结核病灶。随后,李先生被安排至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和治疗。经过定点医院的详细检查,李先生被确诊为肺结核。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与此同时,戚家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的工作人员也迅速行动,为李先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制定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并安排人员对李先生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幸运的是,李先生的家人和工友并未被传染。
更让李先生感到暖心的是,治疗期间他得到了“3+1”帮扶小组的支持:1名家庭医生、1名公共卫生护士、1名社区网格员加上家属组成了“健康联盟”。当李先生因药物反应想要放弃治疗时,“3+1”帮扶小组冒着雨带着抗结核宣传手册上门鼓励他:“不治好,这病可能会传染给妻儿,这小册子上这些治愈案例都挺过来了……”
经过6个月的治疗,李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咳嗽、乏力等症状完全消失,痰涂片检测结果也转为阴性。李先生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鼓励,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肺结核的防控,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李先生的康复经历,仅仅是戚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肺结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中心通过日常门诊、健康体检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病例,并通过初步的筛查和及时的转诊机制,确保患者能够尽早获得专业的医疗救治。同时,中心还为肺结核患者建立了详尽的健康档案,提供从用药监督到定期随访,再到健康教育的全方位管理服务,确保患者能够规范治疗,有效避免治疗中断或耐药性结核病的发生。
通讯员 孙芸 记者 孙美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