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曾有介绍宁波文化的书籍,认为宁波简称“宁”才顺理成章,因为避讳南京之简称,才改为“甬”。其实,宁波称“甬”之历史,比南京地名起源东汉建业更早。
身居甬上,当知由来,笔者特作溯源考据。
殷商时期已见“甬”字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尊殷商晚期著名的戍甬鼎。该鼎又名宜子鼎、俎子鼎,因铭文显著之“甬”字,被学界定名为戍甬鼎。
该鼎通高28.8厘米,口径23.7厘米,造型独特,下有较粗的圆柱形三足。口沿下饰有螺旋形云雷纹、圆涡纹与四瓣目纹组成的纹带。
其内壁铭文记载:
亚见,丁卯,王命宜子舍西方于省,唯返;王赏戍甬贝二朋,用乍父乙匕齌。
该铭文大意是说:丁卯之日,商王命令宜子在省地与“西方”会合,返回驻地后,商王赏赐给器主戍甬货贝二朋,为此戍甬铸造一件用于祭祀父乙的铜鼎以示纪念。
器主名“戍”,戍是其官职,而“甬”则为器主的戍守之地。
该鼎原系清中期官员、收藏家李宗岱藏品,后归故宫博物院,1959年转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4年春,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城关小沟村村民崔宏志,在打窑洞时发现并捐出一西周早期青铜鬲。
鬲为古代一种烧煮饭菜的炊器。学界初名为父辛鬲,后根据鬲耳一侧7个金铭文字为“甬作父辛宝尊彝”,遂以该铭文命名。
学者认为其中“甬”为人名,铭文大意为该鬲系甬为父辛制作的宝尊彝。
此两例说明“甬”字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字。这些用于地名或人名之“甬”字,大多出现在洛阳周边。
“甬东”始见于《左传》
已见较早与“甬”字相关的文献,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记载:
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通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
这段话大意为:哀公二十二年、吴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战国周元王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命吴王夫差迁居越地甬东。吴王拒绝说:“我老了,怎么能侍奉君王?”于是上吊自杀。越国人带其尸体回国。
东晋杜预等多位名家,将“甬东”注释为当时越地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即今日之舟山定海,今定海区城东街道有甬东村。
东汉著名经学家贾逵注释为:“甬东,越东鄙,甬江东也。”这说明,至少在东汉之前,除了“甬东”,亦有“甬江”,说明“甬”之简称源远流长。
后人常以甬东指代越地边境,并以此作为吟咏遗民退居之典故。
如中唐诗人刘长卿七古十一韵《登吴古城歌》第六韵云:“一朝空谢会稽人,万古犹伤甬东客。”
中唐诗人刘驾五言诗《姑苏台(一作吴中怀古)》有诗句云:“难将甬东地,更学会稽栖。”
亦有以“甬东”作为宁波代称的。
曾任鄞县县令的北宋高官、文学家王安石七律《悼王致处士》末句云:“穷魂散漫知何处,甬水东西不可招。”
北宋文学家晁说之,曾任明州船监,其五古《感怀》首句云:“甬东为客久,心期日自昧。”
这些诗中之“甬东”“甬水”显然是作为宁波代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