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坑春日漫游记

□凌金位

一个春雨初霁的丽日,我独自一人,从溪口公交车站乘坐571-1路公交车前往栖霞坑古村。公交车沿亭下水库绕山绕水,穿岚渡雾,40分钟后到达这个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古村。

下了车,沿着村道驱行。在王氏宗祠附近,询问一位当地村民:雷峰山健身步道怎么走?他用手一指说:喏,这里就是起点。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原来我已经来到步道边上。我运气很好,王氏宗祠的墙角边,正好竖着一根别人用过的结实竹棒,我窃喜地“据为己有”,手执竹杖向着步道拾级而上。

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健身步道,步阶大多用长方形条石砌成,边上灌注水泥,看上去结实牢靠。而且,看起来,这些条石不是用当今的机器磨制出来的,而是古人用凿子凿出来的,建设者把它们采集到山脚下后,再用切割机切成长方形,借助骡子之力将其运到山上,一阶阶铺成。

所以尽管是健身步道,仍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风貌。为了减轻登山者的强度,步道呈“之”字型,曲折向上。爬了一刻钟,我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赏景休憩。此处视线非常好,能看到远方的笔架岩,这可是雪窦一景。有诗为证:“石耸三峰似削成,天开神秀应文明,空中雨露千年润,海上虹霓五色横,春日临池涵藻思,晓云开阁散幽情,从容对此歌诗雅,因想高冈彩凤鸣。”(清·汪纶)

收回视线,我又看到一个云雾缭绕的小山村。我不知其名,询问了一位挖毛笋的当地人,他告诉我是那个小山村叫“油竹坪”。听到这个村名,勾起我的记忆,我在《四明栖霞王氏宗谱》中读到过这个诗意沛然的名字:“……大树样苍葭萦绕,油竹坪白露飘零,燕去鸿来……”此刻正是早春季节,又是雨后初晴,未见古书中所言的“白露飘零”之形胜,不过“云雾漫山飘”的景观倒让我大饱眼福。

随着海拔的升高,健身步道两边的山色愈发青翠,空气愈发清新。负氧离子几何?吾不知也,只是感到浑身舒畅。

爬行半小时之后,发现这里的步道,不再是长方形台阶,而是就地取材、用山中的大小不一的石块铺成。山道左边摆放着一块大石头,面积不到一平方米,坦荡如砥,俨然是现成的石桌。离石桌一尺之遥又有一股清冽的泉水沿着毛竹爿奔泻而下。

我从背包里取出五香牛肉和白酒,坐在石桌上饮酒吃肉果腹。餐毕,已是下午两点。继续前进,迎来了一段下坡路,未几,又迎来了上坡路。

不知走了多久,耳边响起訇然的瀑布声,原来前方是一条落差七八米的小型瀑布。《四明栖霞王氏宗谱》有一首古诗,名曰《擂鼓潭》:“溪滨何处鼓鼙声,过客曾闻乍欲惊,会是钧天奏广乐,还疑汉将出雄兵,雨余坎坎音弥壮,风静渊渊听自明,子晋当年如领此,定应一曲和瑶笙。”现在看来,将这首诗移植到此间瀑布也是天衣无缝啊。

接近半岭庵,听到游客的喧哗声,分明又有诗人王维笔下的情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半岭庵是古代唐诗之路一个凉亭,记得2009年国庆假日我曾经过这里,那时的它显得破败不堪,如今却是焕然一新。亭子外耸立着一棵遮天蔽日的枫树,树龄写着已有五百年。

过了半岭庵,接下来的游程,全是下坡路了。吹着山风,只感到一身轻松。待走过穿心亭,白头湾水库尽收眼底。清代诗人宋馀明专门为白头湾写过一首诗:“白头湾内草新鲜,大虎应偕细虎眠,擂鼓潭看波泛绿,练裙浓染水涓涓。”诗中那个白头湾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白云疑落玉池中,碧水一泓涵碧空”。

村里人告诉我,洽成祠堂稍稍下去一点的溪坑中躺着一个“石头和尚”,后因建造水库沉入水底,如果重见天日,那么将成为栖霞坑一道景观。

栖霞坑古称桃花坑,七百多年前,一个名叫“释鉴”的和尚诗人曾云游此处,留下一首叫《桃花坑山》的诗:“地僻人居少,林深路转迷,桃花流水细,不异武陵溪。”七百多年后,桃花坑山水依旧,但不再是“地僻人居少”的穷乡僻壤,而是成为了一个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胜地,集运动、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阆苑福地。

2025-03-0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1394.html 1 3 栖霞坑春日漫游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