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
孩提时代的过年,总让人兴奋不已,且充满乐趣。孩子们一心期待的是压岁钱、新衣服和好吃的。从农历腊月开始,他们便沉浸在喜悦之中。记得在那个没有春晚的年代,弄堂中、邻里间,常常会响起一种别样的“音乐”,热闹非凡。“嚓嚓”“沙沙”“噼哩哩”“啪啦啦”,偶尔还会传来闷声的“砰”“趴”,以及“乒乒乓乓”的锅碗瓢盆声……原来,这是邻里们在制作过年的“炒货”呢!
当手机、电视和数码音乐全无的时代,寂静的城市之夜,临近春节的弄堂小巷里,炒货声如同春节的序曲,或年夜饭之前的小夜曲,在邻里街坊中此起彼伏,悠悠回荡。这声音,对孩子们来说,就像是一种神秘的召唤,引得他们纷纷探出头来,寻找那声响的来源。
记忆中那年代的干果炒货,虽然没有腰果,没有鲍鱼果,更见不到夏威夷果,但当年的葵花子、南瓜子、蚕豆、黄豆炒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每当开始炒货的时候,弄堂里就像开了一场“炒货派对”。大人们忙着炒做,孩子们则围着灶台,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炒货。毕竟这么多的吃货,一年也没见过几次。还有的人家则炒着花生米、年糕干、番薯片等,似乎多了一些讲究。
番薯片,制作过程稍复杂。大人们会用煮熟的地瓜,剥去皮用其瓤,掺入黑白芝麻,揉压成饼状,如一元硬币的厚;再切成二指宽棱形小块,然后放到屋外,待太阳将其晒干;再入铁锅和热沙一起,炒至变硬变半透明才算熟。热炒的番薯片冷却后入口,嘎嘣脆响,再细细嚼来,地瓜的甜和芝麻的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不已。在当年,这可算得上是炒货中的上品了!
如今,炒货公司、炒货作坊比比皆是,制作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炒货的品种也琳琅满目。只是同类的炒货,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个老味道。而几十年前弄堂里的“音乐汇”,每当春节临近之时,仍会在我耳边隐隐作响。那炒货的声音、那弄堂里的欢笑、那干果的美味,都深藏在我的记忆中。想起那些场景,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让人倍感舒适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