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为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试点工作,宁波被省住建厅推选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记者从宁波市住建部门获悉,市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试点工作推进会日前召开,并确定了一批项目清单,旨在通过微更新,盘活城市“小空间”“边角地”,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打通市民群众幸福感“最后一公里”。
1月14日《宁波晚报》
荒废的桥下空间、不起眼的墙角、小区门前的空地、城市隙地边角地等小微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泛,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城市公共空间。如果管理不善,往往会成为垃圾场,有碍市容市貌。将城市小微空间的治理纳入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范畴乃城市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宁波有幸成为住建部选定的打造城市“微更新”全国试点样板,使命光荣,意义重大。那么,宁波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将宁波成功打造成城市“微更新”全国样板呢?
首先,要考察此前建成的小微公共空间,总结其成败得失。就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新江厦桥下面的小微公共空间为例来说,以我的个人观感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桥的穹顶上的壁画,融合了三江口特有的文化特色以及宁波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城市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场地规划略显凌乱,舞池、卡拉OK点分布比较随意,且管理没跟上。跨年夜,我路过此处,发现有好几个卡拉OK点,随意分布,声响很大。
其次,要问计于民,建什么,怎么建,要听取附近居民的意见。建好小微空间,最大的受益者是附近居民,因此在建造之初,要串门入户,征求居民的意见,然后综合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建造方案,这样,建成之后,才能得到大家的维护,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
再次,打造形成一批小微空间典型示范案例。在确定的一批项目清单中遴选几处小微空间,遵循即将编制形成的《宁波市小微公共空间治理指南》技术要求,广泛吸纳民意,集中多部门力量,通过“以人为本”的精细治理,“量体裁衣”式“微更新”“微改造”,将之打造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在此基础上,探索部门共建、多元共治、市民共享的治理新路径、新方法,初步构建起小微空间的治理机制体系。
有人形容城市小微空间治理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腾挪空间有限,但只要管理者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下足“绣花针”功夫,照样能够做成“道场”。
相信,宁波当不负众望,通过几年努力,为打造城市小微空间积累丰富的经验,成功打造成城市“微更新”全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