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贝发集团成立30周年。作为《宁波晚报》的同龄人,过去30年,贝发用执着、勇气与创新,不断刷新全球制笔行业的新纪录,让中国智造出现在APEC、奥运会、G20峰会等举世瞩目的舞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中国文化穿越地域,串联五洲四洋。
一个人的广交会
我是1993年“下海”,1994年接过父亲的衣钵,创办了贝发。那时候,其实我对产品、产品链、科技还没有什么概念,想的就是怎么把东西卖出去。那年春天,我单枪匹马来到广州,花50元天价从“黄牛”手里买了一张临时参观证,在广交会上设立了一个人的“流动摊位”。我在会场站了11天,不停地向过往客户递名片,最后收获了一笔中东的订单。同时,我也通过学习,对产品和市场有了新的认识。
到了1996年,贝发的外销额已达2600多万美元,相当于当时四大制笔上市公司的总和。
2000年,贝发成立了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当时的“贝发中国制笔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制笔生产厂,年生产能力达20亿支。
我一直有个心结,国内每年生产几十亿支笔,但还不能实现所有材料100%国产,特别是高端笔的材料和技术。于是,在科技部的牵头下,2011年至2014年底,贝发协同行业内部,整合太钢集团、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材料所、温州大学等10余家单位,联合攻克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材料,让中国好笔中国造。
获外国元首青睐
我一直随身携带一支青绿色的中性笔——G20杭州峰会礼品笔,也被称为“元首笔”。这支笔100%中国造,100%用了中国的材料,100%用了中国的创意。
当年的G20峰会,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小心遗失了这支笔,特别向组委会又申请了一支,成为了一段佳话。
除了材料,近年来,我们又攻克了高度智能化笔头加工设备——制笔界的“工业母机”。这台母机五轴五联动,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已经超过瑞士设备,效率更是瑞士产品的数倍,一台设备一天可以生产一集装箱笔,为这个行业解决了不少“卡脖子”难题。
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不少成果。比如“道一”系列,其设计理念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如“书卷”系列,创意来源于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底蕴……
当然,文化瑰宝要结合当下的现代科技,才能让产品更具吸引力,更受市场欢迎。我们的“书卷”系列,使用的是航空铝CNC精雕成型工艺,表面阳极氧化处理及金银双色电镀铱金笔尖;我们的“哪吒”系列,采用了金属铜真金电镀工艺。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创“走出去”,也是我们一直致力在做的事情。秉持着品质为先的原则,我们已成功实现产品、产能与品牌的全面“出海”。而文化赋能,则是我们“出海”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产品设计的灵感源泉,更是连接全球消费者的情感纽带。以文具为载体,以文化为经,以创意为纬,串联起一个个同心圆,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一路走来,《宁波晚报》一直关注、关心我们的发展,为民营企业鼓与呼。愿未来更长的岁月中,贝发能与晚报一路携手,一道讲好宁波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谱写新的篇章。”
记者 乐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