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角色缺失、社会资源整合不够深入等,很长一段时间,家校社面临用力不均、使力错位的难题。12月23日,由宁波市教育局、现代金报联合开展的“代表委员进校园”第一场活动,2名市人大代表、2名市政协委员受邀走进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与校长、教师、家长代表面对面交流,倾听一线声音。
“家长也要‘持证上岗’”
“我们时常感叹,无论是焊工、电工还是厨师等,现在做任何事都需要上岗证书,而唯独父母这个最重要的岗位,可以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峥嵘提到,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有着4年多教育一线工作经验的宁波市政协委员、象山县政协副主席梅旭东,谈到这个话题也是感触颇深。“2005年,我曾以中学德育副校长的身份出席过一个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大会,并在现场发言。家校社协同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其重要性和实施途径仍然值得深入探讨,比如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梅旭东说。
他提到,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教育问题有着两极化的态度:有的“躺平”几乎不参与,把孩子放在学校,学习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让老师管;有的太过重视,“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还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需要不断学习。如果家长不愿意花时间学习和提升,简单粗暴的管教则容易爆发家庭矛盾,造成家庭教育错位的现象。
用好区域性校家社协同育人资源
2014年,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成立了“教育议事会”,开启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新篇章。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话筒递给孩子,成立了“儿童议事会”,探索“儿童友好”理念下的学校治理机制。儿童议事会成立后,学生们在校内为课间文明、课业负担、食堂管理等积极发声,校外参与社区微治理,成为一支活跃在校内外的受欢迎的队伍。然而,这项工作也遇到一些难题。
学生家长代表陈维娜分享了一个案例。她是象山县城市书房石浦馆的一名志愿服务工作者,她的女儿是儿童议事会成员,女儿和同学们发现,这里可为学生们提供图书借阅、阅览自修、阅读推广等服务,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日常的管理维护中,还有可优化提升的空间,于是她们想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上面,社会力量反而是滞后的,无法做到很好的“协同”。
宁波市人大代表、象山县丹西街道新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徐彩敏建议,一是普及阵地建设,建议社区设立托班功能室;二是由教育部门指导,帮助设立合理的课程内容;三是充分利用校外培训班资源,由政府部门把关、机构合理定价;四是合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激发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协同育人新样态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提升协同育人的智能化水平,构建教育新生态?座谈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宁波市政协委员、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副校长侯珊红建议,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数智化平台。
梅旭东也表示,家校社各具优势,如果将三种优势有机融合,就会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建议由相关市级党委部门来牵头,积极发挥教育、团委、妇联等资源平台优势,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方案落地后,相关部门应通过学习吸收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聚焦关键性的内容实时优化方案,如生命教育创新实践,用接地气的案例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情绪、接纳情绪、调节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记者 樊莹 马亭亭/文 张培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