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求助”电话

□俞宁飞

美食最抚凡人心。每每想家,远在美国的孩子会发来越洋“求助”:妈,那个菜怎么烧啊?这不,前两天,他又在凌晨五点不到发了条微信,问我梅干菜扣肉的烧法。

这小子,想吃梅干菜扣肉啦?爱,虽隔重洋,并无时差。感谢现代通讯工具,收到微信,我第一时间发去了语音教程。

像很多孩子在海外留学的父母一样,由于时差关系,四五点回复孩子的信息是常有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一个很火的视频,讲的是留学的孩子要带一个菜去教授家参加聚会,可他从来没有做过菜。没办法,他只好在凌晨三四点钟向父母求助,在父母的远程指导下,西红柿炒鸡蛋圆满完成。

虽然感觉剧情有点夸张,但出国在外,还是会那么几铲子比较好,有备无患嘛。说实在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性格开朗外向,我并不担忧他的学习、社交,却担心他能不能吃好。毕竟咱们中国人的胃不是好糊弄的。

儿子从小就喜欢我做的菜,什么梅干菜扣肉啦、红烧鱼啦、玉米排骨汤啦,都是他的最爱。在国内上高中的时候,晚自习回来不管多晚,他都要吃一口家里的饭菜,特别是梅干菜扣肉,每次都能吃好大一碗。他说,吃过家里的饭菜,才觉得一天是舒服充实的,不然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虽然他也有兴趣做菜,但基本上还是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那种。出国前,我教他学会了红烧茄子、肉饼子蒸蛋之类简单易做的菜。在出国后的这一年里,他自己不断学习摸索,包括请教我,已经学会了做红烧肉、咖喱饭、番茄炖牛肉等硬菜。

因此,母子间交流的内容,不少是关于做菜的话题。而且这类信息我看到后都会马上回复。因为我知道,每当他发出“求助”消息时,是他想念家乡的味道了。

这多像当年的自己啊!也是在外地,每次想念家的味道时,就会给母亲打去电话,母亲就在电话的那头教我做家乡菜。

多少年前的这一幕现如今重现了:儿子在我的语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始做起来——

先把五花肉洗净,冷水下锅,加入葱段、姜片、料酒,煮至七八成熟后捞出。用厨房纸巾擦干肉皮表面的水分,然后在肉皮上抹一层老抽上色。

接着在热锅里倒入适量食用油,油热后将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锅中煎,煎至肉皮金黄后捞出。这样做能使肉皮变得酥脆,口感更好。把煎好的五花肉切成厚片,整齐地码放在碗底,肉皮朝下。

再处理梅干菜。将梅干菜泡发洗净,攥干水分。锅中热油,放入葱姜蒜末、八角、桂皮炒香,加入梅干菜翻炒,放入适量生抽、老抽、白糖、盐调味,炒出香味后盛出,铺在五花肉片上。

最后把装有梅干菜和五花肉的碗放入蒸锅中,大火蒸,直到五花肉软烂。蒸好后,取出碗,倒扣在盘子上,一道美味的梅干菜扣肉就大功告成了。

口感有点咸,因为梅干菜本身比较咸,下次得多泡一会才行。儿子总结道。

我借机发挥,给儿子发了一大段话——

切菜如处世,需拿捏分寸,大小均匀方能受热一致。恰如为人行事,把握尺度方得和谐顺畅;

火候似机遇,小火慢炖是厚积薄发,大火爆炒为雷厉风行。时机不同,策略各异;

调味若待人,盐之适量,糖之微甜,酸之醒神,辣之热忱,各种滋味调和,方有佳肴美味。如同待人接物,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才能收获美好情谊。

这也正是庄子《庖丁解牛》里说的“技近乎道”的意思吧。淡淡烟火,处处智慧,人生很多看不见的哲理,都藏在烟火日常里,希望儿子好好品、慢慢悟,活出智慧人生。

2024-12-1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89047.html 1 3 越洋“求助”电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