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橘香

□米丽宏

我一直记得四十多年前初尝橘子时的惊喜。

那时我还是小学生,村里的人们还普遍不认识橘子。一个亲戚出远门时从南方买回一袋,分给大家尝鲜,我们家也得到了两枚。

第一次吃橘子,诧异那橘瓣竟那么柔软,齿间一挤,清甜柔润的汁水便喷薄般爆浆,满口芬芳。吃完后,无渣无滓,而清新橘香,在空气里缭绕很久。

那种口感,带来的内心震动延续至今。9岁的除夕夜,因此成为记忆中的惊艳之夜。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人生中第一次吃橘子,也等于开了一部新篇。

如今,橘子遍及北方的城镇乡村,北方人早不当稀罕物儿了。年底置办年货时,几乎家家都买橘子。正月前后,走亲访友,总能见到一抹抹灿烂明亮的橙黄,像盏盏“小橘灯”,点亮冬天的黯淡。

《清嘉录》中说:“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橘子含“吉”之寓意,令人欣悦而粲颜。这是民间对橘子最普遍的认知。而在文人雅士眼中,橘子之美,美在骨子里——对故土的执着与忠贞。成语“橘生淮南”,便有这个意味。《晏子春秋》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诗人屈原在《橘颂》中亦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独立不迁,生南国兮”。橘子生南国,因为环境气候适宜,是一种自然选择。诗人将此上升为一种品格,即“受命不迁”,赞其坚贞不屈。人心映物,这品格不也是一位身遭流放、心系故国的士大夫熠熠生辉的灵魂吗?

橘子经霜后,味道更甜美,正如同白居易所说,“琼浆气味得霜成”。也因此,王羲之在《奉橘帖》中说,“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古往今来,诗人们写下许多咏橘诗词,林林总总,各有千秋。苏轼写橘,最为家常:“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他如一位向导,带我们先看橘子长在哪里,然后步步接近,最后停在一个纯感官的瞬间。视觉、嗅觉、味觉娓娓道来,完全摆脱了隐喻的束缚。他将橘子还原为单纯的橘子,令我们痴痴地停留在橘香缭绕中,不能自拔……

杜甫也有橘子名句,在人尽皆知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前,有这样的诗句:“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看,华堂珍馐中,赫然出现了橘子!在大唐乃至无数个年代,霜橙香橘是果中珍品,只有权贵之家才能享用。

如今,橘子已是百姓人家寻常物。入冬天寒,生火、煮茶、烤茶食。茶食诸般零碎中,橘子是最芬芳的一味;另有红枣、花生、龙眼、核桃……炉台四周,迤逦陈列,构成了一幅俭朴琳琅的静物画。此时,杯中红润生香,炉边相对倾谈,水壶咕噜作响,茶气袅绕如烟。炉边烤着的茶食,时时翻动一下。橘子翻过来,半个冒着热气,暖香更浓郁地袅袅而出。此时剖开,半凉半热。凉橘瓣入口,是春寒赐浴;暖橘瓣入口,便是温泉水滑,真是一种别致的味觉体验。

那天,在站台上等车,身边一个小伙对另一个小伙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被说的人,愣了一愣,悟出了话中话,上前拧住对方的胳膊,要他认错。这情景,看得一旁的我捂嘴直乐。

这个玩笑,其实证明了朱自清《背影》“买橘送别”的深入人心。上学时没品咂出那些橘子的味道;经历过生活的磋磨,才体会到橘子寄托着可贵的亲情。

一枚从楚辞和唐诗里走出的橘子,是配得上“经典”这样的字眼的。正如作家李汉荣所说“除了柔软、温情、甘露,除了爱的纤维、思念的经纬,再没有任何杂质,再没有任何杂味,再没有任何杂念”,是的,橘香在文学史上堪称一卷经典,永远清新,永远温柔。

2024-12-0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88041.html 1 3 经典的橘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