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堂·杨珺

大江南北,入冬一碗羊肉汤

明代徐文长有对联曰:“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我深有同感。掰着指头数前半生,成长于江西,求学于陕西,工作于浙江,使我能自如地切换各地的方言,沾染了各地的风气,也感受着各地的文化,难辨他乡与故乡。

不过入冬以来,所谓岁聿其莫,还是感觉到思乡情绪的逐渐浓烈。这不光是某些宏观的感觉,也体现为具体的小事,比如思及家乡冬季流行的酸辣羊肉汤,每每想到就忍不住口齿生津,直欲开锅起灶。

鲜香的羊肉入锅烹煮,配上应季的冬笋,辅之以香菇、白菜、木耳,加上辣椒和葱蒜,调成一碗热气腾腾的浓稠羹汤,光是想着那幅画面就觉得浑身温暖。

或加点粉丝、粉条,或直接用汤汁拌饭,一家人围着桌子其乐融融,你一勺我一勺地交替添饭,总是越吃越香。

这时什么“减肥”“节食”的念头都抛之脑后了,管它是肥肉还是羊皮,煮烂之后的糜糊入口即化,鲜嫩怡人。

巧合的是,冬季品尝羊肉,原来是很多地方的共同特色。走遍大江南北的我发现,江西有酸辣羊羹,陕西有羊肉泡馍,宁波也有类似的美食。每到入冬时节,超市的中央就会摆上羊肉的招牌,还有新鲜的本地山笋,这使我颇有恍惚感和亲近感。

中华民族如参天大树,各地诸方、千家万户的人们是并行的枝杈,地域之间的差异原来并不大,反而是有很多的共通点,我们的文化根脉始终相连。就像从做羊肉汤这件小事来看,无非是调料加得如何、主食搭配什么等小问题。

《诗经》所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那烹羊饮酒的欢乐景象,本是先民的真实生活记录,至今还沿袭于气候迥然的大江南北,想到这里真有点神交古人、隔空对话的感觉。数千年过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是风俗相似,何其奇妙。

华夏先民对羊羹的热爱,应可上溯到遥远的周朝,相关的记载不少。

比如说春秋时期,宋国和郑国开战,宋国的将领华元事先以羊肉汤犒军,而他唯独漏掉了他自己的车夫羊斟,后者因为没有吃到羊肉汤而深深怨恨。

于是两军交战时,羊斟抱怨说:“当初的羊,你说了算,今天的事,我说了算。”直接驾车冲进郑军的重重包围里,把主帅华元拱手送给了敌人,致使宋军崩溃大败。

区区一碗羊肉汤影响两军胜负,也堪称史书上难得的滑稽一幕了。

说起南北的差异与融合,《宋书》里还记载了个很有趣的故事。

东晋末期的名将毛修之,曾经追随刘裕北伐,留守关中时不幸败于胡夏,后来又变成北魏鲜卑人的俘虏,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毛修之凭借制作羊羹的特长,被北方人赞誉为“绝味”,很快得到北魏皇帝拓跋焘的喜爱,专门为其烹调南方菜肴,从俘虏变成了座上宾。

毛修之后来成为太官尚书,获封南郡公,专门在太官主掌御膳的烹饪。最后他还升任特进、抚军大将军,地位是当时的降人之首,甚至比许多鲜卑贵族还要高。

从这件小事,就可看出当时汉人烹饪饮食文化的积淀深厚,毛修之绝不会是单独出现的特例。

网上曾看到一句很有共鸣的话:“波旁王朝近三百年的传承与法统,不应该比平民桌上的一根法棍高贵。”民俗文化不是高不可及的东西,它细微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或许某个不经意间的体现,就有深厚达上千年的渊源。

我总觉得很可惜,因为历代王朝的史书里,记载的大多是王侯将相的人生,吝于为普通百姓写点东西。

除了以上这些角落里翻到的细节,先民到底还有怎样的其他饮食、娱乐、风俗习惯,我们该怎样去了解曾经的方方面面呢?幸运的是,在羊肉汤的温热气雾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些他们的往事。

2024-12-04 红人堂·杨珺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87910.html 1 3 大江南北,入冬一碗羊肉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