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岚
手头这本《杜湖岸边》,是慈溪作者应爱卿所著的散文集。全书由“杜湖岸边”“那夜的雨”“母亲的嫁妆”等七辑75篇散文组成,是作者住在杜湖岸边深有感触而写下的一系列文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充满爱的家乡,不论走得多远,过得多久,家乡永远是心中那幅最美的画。读应爱卿的《杜湖岸边》,尤有这样的感觉。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墨,将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一山一水、老屋新房,记录了下来。她试图让读者记住她的家乡,让读者了解她眼中的杜湖模样。杜湖边不仅仅有鸣鹤古镇,还有宓家埭。在《宓家桥》中,我认识了这个小村。宓,是个古老的姓,来自伏羲,也即宓羲,但作者说她家应氏,是从慈城迁到宓家埭的唯一的外来户。其实,整个慈溪境内的居民几乎全是“外来户”,但扎根后,都深爱着这方土地。慈溪,就成了我们的家乡,成了我们一生都牵挂的地方。比起作者,我是很晚才认识杜湖的。在读这些文章时,我的眼前会出现杜湖边的老街小巷,似乎能听到沿铺叫卖的吆喝声。作者写得非常细致,落笔的角度小,将杜湖的日常一笔一划地记下来,这其实是很不好写的。这也可以看出她对家乡浓浓的爱,都化作了文字给家乡作注作记,让没来过杜湖的人们,都能认识这美丽的地方。
作者的深情回忆,让我们看到了杜湖边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在文章中,我认识了她的家乡,还有她的父母家人,以及她的童年和她的小伙伴们。我与作者是同时代的“70后”,她的童年时所经历的,也是我所熟悉。看她的过去,就是在看我的过去。她摘野草莓,折狗尾巴草编花环,用木槿树叶揉汁作肥皂……好熟悉的童年呀,这些我也干过。看作者回忆起这些童年往事,真让人快乐。那时候仅仅一株小小的野草,也能让我们快活半天。但是作者回忆中更多是她干农活、做家务事等这些往事。她用经济炉做饭,帮母亲砍柴运柴换钱,帮母亲编草帽换钱,还要割草喂猪……与现在的小孩子比起来,我们那代人也算“苦”过了。
读作者的文章,我有深深的代入感。我和她一样,也是中专毕业就参加工作。她读的是卫校,我读的是农校,我们都是因为学校有饭菜票补助才去读这类学校。在读书时我们都是那么用功,因为我们知道,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作者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有大爱的人。作者从事的是非常繁琐的医护工作,她给病人一个简单的微笑,能化解病人几分疼痛;一个贴心的关爱,能让人记住一辈子。比如以前没空调,冬天特别冷,她用盐水瓶盛满热水给病人取暖,于是那个冬夜不再寒冷。
在书中,作者虽然没有记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所记录的那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日常,更让人感到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