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时光里的人间至爱

——读《家的食单》

□田 野

《家的食单》的封面取小屋一间,垂柳一棵,圆滚滚的南瓜卧于台阶上,金灿灿的玉米悬于屋檐下,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享受着人间简单又难得的天伦之乐,颇有烟火气息。初看书名,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写家常菜的做法,但翻开目录,便豁然开朗。全书分为“菜蔬香”、“米面亲”、“鱼水佳”和“味里情”四个篇章,作者用灵巧的心思、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记录了家乡的美食美味,以及每一种食物里蕴藏的人间真情。

作者的文字极接地气,像是从她热爱的那片家乡热土里天然长出来似的,有一种朴实的灵动感。她笔下的瓜果蔬菜们,是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高处有当空潇洒飘荡的西瓜,半中间有一身刺头的青绿黄瓜,再往下离地两尺高,青绿和紫红两色的茄子在赛美,绿辣椒红辣椒像孪生的兄弟或者姐妹……”如此新奇的比喻和跳跃的笔调,一定出自于一个对乡间生活爱得真切的有心之人手里。

作者喜爱南瓜,她就这样写:“丝瓜、黄瓜毕竟还要倚靠别物呀,丝瓜向人要一面院墙,黄瓜要一架芦苇秆搭成的架。要是人不给,它们会怎么样?就没有那种健康成长的可能了吧?更别提在高处开娇艳惹人的花,结累累令人喜悦的果。”同样是瓜,南瓜只是在地上,在低处,不张扬,不索取,为人们奉献累累硕果,让人钦佩。由瓜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世上,有多少像南瓜一样的人们,默默无闻地付出着。此中深意,需细细品味,才能明了。

写吃食,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是不行的,尤其是要对各种菜式烹饪技巧了然于心。作者有一双慧眼,她巧借母亲之手,为读者呈现出一道又一道家常的美味。炒田螺时,“左一铲子,右一铲子,只听油锅里哗啦哗啦响成一片,比急雨打在雨棚上的声音来得更脆亮……”包粽子时,“她们把女红的技艺和几何学完美地整合,只见她们左右手相配合,左手握芦苇叶,右手一折、一绕就形成一个漏斗状的粽衣……”在《父亲的早饭》一文中,母亲心疼常年干苦力的父亲,便要为他做一道豆油面疙瘩。“勺子在沸粥里一划拉,面团就变成了疙瘩跌落到粥锅里。不一会儿,面疙瘩就像一群活泼的小鱼儿上游下窜在粥锅里。接着用大火继续熬粥,粥锅又一次咕嘟着沸腾开来,粥和面疙瘩都好了。”这看似寥寥数笔,却有着极强的画面感,读着读着,仿佛已然闻到面疙瘩的香味,海碗在桌边冒着热腾腾的白气,等着父亲去品尝。

食物是静默的,但却是有温度的,且看作者如何用文字为食物“加热”。在《性格菠菜》一文结尾,作者提到母亲与小姑因家事生过嫌隙,但小姑该补“雀金裘”就补“雀金裘”,该对孩子们好,自然用心对他们好。如此这般,小姑的菠菜包子成了她记忆里永远难忘的吃食之一。同样的,本来是极其寻常的鱼鳃肉,在作者笔下,却成了承载婆家人对她宠爱和疼惜的美味珍馐。她写道:“对于我来说,日子的辛苦在于伤害、伤痛猝不及防地来到,日子的幸福在于公婆送来一块鱼鳃肉后,又送来另一块鱼鳃肉,而这两块鱼鳃肉的滋味鲜嫩腴美一如小时候。”

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也能从书中窥见一二,诸如袁枚《随园食单》、李渔《闲情偶寄》、沈复《浮生六记》等涉及美食的相关描述,总能被她信手拈来,清新自然地流淌在笔端,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其说作者拥有四两拨千斤的深厚文字功底和成熟老练的写作手法,倒不如说作者对有关家的一切爱得深沉。当然,书中也提到了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和遗憾,比如作者的父亲早逝,成了她心中永远的隐痛。

食物有味,食物亦有情,这情中包含亲情、友情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情谊。作者看似写食物,实则写挚爱真情,写生命哲思。文如其人,作者想必是用一颗真心在写作,她在“食单”里倾注“家”与“爱”的灵魂,把那萦绕在烟火气里的小温暖送到读者跟前。

2024-11-20 ——读《家的食单》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85534.html 1 3 流淌在时光里的人间至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