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9月17日是中秋佳节,天公作美,傍晚天气晴好,一轮巨大的圆月早早挂在了甬城上空。9月18日晚上,本年度最大的“超级月亮”也将现身。中秋月与“超级月亮”联袂出现,这可不常见。
9月18日《宁波晚报》
“超级月亮”高挂夜空,当我们抬头仰望时,除了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天文奇观外,更激发了遨游太空的无限激情和灵感。
观赏“超级月亮”,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应成为一场天文科普盛宴。在人们赏月之时,能激起对天文知识、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借助这样的“天赐良机”,既要搭建观测平台,还可组织天文科普活动,让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普遍提高,在普及科学常识中共同揭开“超级月亮”的神秘面纱,这对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手头有一组数据,是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虽在逐年提升,但与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且不说科普场馆十分有限,并限于公众开放日的“应景”展示,就说许多科普内容也很是陈旧,呈现方式呆板,要么局限于“展板当家,专家坐诊”,要么满足于坐在电视机前看看画面、听听解说。除此之外,不少人获知科学知识的渠道,要么来自于小道消息,要么来自不良互联网的信息,这与真实情况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超级月亮”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由此激发的仰望天空热情却值得永久珍视。我们在为“超级月亮”感到惊叹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这股“逐月热”能否对“科普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否带来持之以恒的科学正能量。
“超级月亮”难得一见,但科普永无止境。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必须改良科普的社会土壤,既注重理念革新,更崇尚形式创新,从而使每个公民在心灵深处,根植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追求和理想。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普知识,家庭、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大家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