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被称为会“跑”的肿瘤,因为它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对于淋巴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然而,淋巴瘤的诊断并不简单,往往离不开病理医生的“火眼金睛”和仔细研判。
发烧9天,9岁男孩确诊淋巴瘤
无缘无故发起烧来,最高烧到40℃,偶尔感到腹痛,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接受抗感染治疗后并不见效,反反复复烧了9天仍未消停……这是9岁的小鑫(化名)去年遇到的人生“难关”。
彼时,看着小鑫发烧一直不好,心急如焚的父母赶紧带他到上级医院诊治。医生触诊发现小鑫腹部有包块,于是让他做了腹腔CT,结果提示腹腔内和浅表存在多发淋巴结肿大,随后为他进行了B超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穿刺活检送病理检查。
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淋巴造血病理亚专科带头人王淑妍副主任医师,在显微镜下对小鑫的病理切片进行了细致观察,找出了诸多疑点,并不支持感染的表现,进一步做了免疫组化检查和基因检测,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这是一种多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的淋巴瘤,首发症状多样,延迟诊断率较高。
明确诊断后,小鑫的父母如遭晴天霹雳,但总算是找到了“真凶”,治疗也有了方向。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得早,小鑫的淋巴瘤治愈希望较大,经过几次化疗,已经达到临床治愈。
六旬阿姨头晕一年,竟是淋巴瘤在“伪装”
由于淋巴瘤的表现非常多,分型复杂,善于“伪装”,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王淑妍医师团队就曾为很多淋巴瘤患者解开“真相”,回归正确的治疗轨道。
不久前,66岁的金阿姨(化名)因为频繁头晕,在当地医院做了磁共振检查,被查出颅内有一个5.0厘米×4.0厘米×1.9厘米的类圆形肿物,医生考虑为脑膜瘤,建议做开颅手术。临床医生为金阿姨切除了肿瘤,并将组织送病理检查。
王淑妍医师带领团队仔细研究了金阿姨的病理切片,并与临床充分沟通,综合研判后考虑淋巴瘤!初步怀疑是边缘区淋巴瘤或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为了明确到底是哪一种淋巴瘤,王淑妍团队又进一步做了基因检测,最终诊断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据了解,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通常累及骨髓,有时也累及脾脏和淋巴结,患者常出现贫血、乏力、脾肿大以及外周血IgM血症等症状,而金阿姨却是以头晕入院,因为她的淋巴瘤发生于颅内,“在颅内发生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我们也很少遇到。”王淑妍表示,颅内的淋巴瘤也可分为原发的和转移的,而金阿姨的淋巴瘤很有可能就是从骨髓中转移过去的。
拿到病理报告后,金阿姨很快被转到了血液科,进行专科检查,并做了骨髓穿刺活检,结果发现骨髓里的确也有淋巴瘤细胞,这也为金阿姨接下来的治疗指明了方向。经过化疗,目前金阿姨的病情已逐渐好转。
“很多淋巴瘤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消瘦,但也可以发生在非淋巴结位置,比如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不同部位会出现不同临床症状,比如像金阿姨这样压迫脑部神经就会出现头晕,在肠道可以表现为腹泻或肠梗阻等。”王淑妍说,“虽然淋巴瘤的诊断存在难度,但只要患者对相关症状不麻痹大意,及时就医,通过我们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的密切合作,还是能及时做出准确诊断的。”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车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