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镇海同义医院(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前身)救了14岁的我一条命,这个恩情我一辈子都没忘!”今年,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将迎来105岁生日。7月18日,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携手《宁波晚报》,向社会各界征集院史资料和医院记忆。当天的这篇征集报道和医院照片,勾起了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离休干部汪雅飞的记忆,她立刻打来电话报料。7月19日一早,记者赶赴汪阿姨家,听她讲述她的康宁故事。
14岁时高烧不退命悬一线
“家人已着手准备后事”
汪阿姨今年90岁,她回忆:“1948年,我14周岁。那年秋天,我遭遇了一件关乎生死的大事。”
她说,她的老家在镇海区清水浦汪家,家里兄弟姐妹5个。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她懂事得很早,从小就是父母的好帮手。养鸡、养鸭、种菜、做饭……家里大大小小的活,她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平日里是闲不住的,但有一天傍晚突然就蔫巴了,晚饭没吃几口就上了床,家里人以为是累到了,没当回事。第三天,我连起床都困难,母亲一搭额头烫手,这才知道我发着高烧。但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卧床休息。拖了一周,非但没有康复,反而昏厥了几次。”
直到现在,汪阿姨还记得母亲泪水涟涟、手足无措的样子。
“那个年代经济条件差,老百姓第一个想到的总是迷信和土办法。办法都试遍了,也没有好转的迹象。又过了几天,我变得神志不清,说不出话来。邻居前来探望,好心劝我母亲准备后事。说实话,那时候,家里也彻底绝望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汪阿姨的姐夫身上。
“姐夫是文化人,在上海的一个公司上班。他回镇海探亲时,看到我卧床不起神志不清,着急得不得了,说‘这还不看医生,命都快没了’。”第二天一早,汪阿姨的二哥背着昏迷中的她到村里河埠口,坐船前往同义医院(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前身)。
“看到白大褂和护士帽知道有救了”
长大后曾特地到医院门口参观
“对于这段经历,我的记忆很少。只记得到了医院后迷迷糊糊睁开过眼睛,看到白得扎眼的白大褂和护士帽,医生在诊室里忙忙碌碌。那一刻仍然虚弱,但感觉自己可能有救了。”打完针,二哥背着汪阿姨坐船回家。按照医嘱,隔一天二哥又背着她坐船去同义医院打针。“打了两次,打完后烧就退了,人也慢慢苏醒过来。事后二哥告诉我,我得的是恶性疟疾,医生说晚一步可能就救不回来了。”家人当时喜极而泣。
然而,疾病并没有“痛痛快快”地消退。
“医生救了我一命,烧是退了,但后遗症还是吓人,我卧床休整了小半年,一开始不会说话,后来满头黑发掉得精光,探望我的人都说我不像人样。”汪阿姨从此留下一个小毛病:脖子不受控制地轻微摇动,“应该是恶性疟疾导致的神经系统异常。除了这一点,这么多年以来,我的身体状况还算可以。”
参加工作后,汪阿姨曾特意去参观过同义医院。“心里一直记得这份恩情,是那里的医生救了我一命。参观那天急匆匆的,就在医院外围看了一圈。印象中,医院的门头很高、很气派。”
再后来,汪阿姨一直在海曙区天一阁附近生活。她说,自己每每看到或听到同义医院的名字,总会特别留意,“好像冥冥之中,和这家医院有了一种连接”。她知道,虽然现在同义医院的名称已经变更成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但院址一直没有变过。
这次看到征集报道和医院大门的照片,她觉得亲切又感慨:“被救的时候14岁,现在90岁,感觉时光易逝,一眨眼就是76年。这76年,都是同义医院的医生帮我‘抢’回来的!”
讲出您的康宁老故事
这些方式可以联系到我们
如果您自己或上一辈和康宁医院有故事,欢迎告诉我们。
报料方式如下:
拨打电话0574-87685771(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半到下午5点半)
来信请寄:宁波晚报健康事业部收
地址:浙江宁波宁东路901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5楼,信封上请注明“康宁记忆”征集活动
邮箱:472635252@qq.com
邮件请注明“康宁记忆”征集活动
请用文字简单描述您和康宁医院有怎样的渊源,留下相关图文线索,再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只要是有价值的线索,我们的记者将飞奔过去。
记者 庞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