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天气热了,我这维修铺的生意又要忙起来了,经常有居民拿电风扇来修!”6月15日一早,鄞州区潘火街道东南社区的“老颜爱心铺”又“开张”了,颜师傅正在低头维修居民送来的老旧电风扇。每年夏天,一周就能收到三四台电风扇,颜师傅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不同的是这段时间,他的爱心铺多了一群年轻人。
6月17日《宁波晚报》
颜师傅叫颜福仁,是一位74岁的老党员,他当了38年的电工,2011年退休后将自家车棚改造成了维修工作室,每天7点准时“开张”,免费帮周边居民维修电风扇、电水壶等。
“免费爱心修理铺”,让邻居感动,让读者感动,让所有人感动。但是,也需要知道的是,市民之所以将小家电送到老人的“爱心修理铺”维修,看中的并非是“免费”二字,看中的是“修理小家电”,是“小家电也有地方维修了”。事实上,很多邻居过意不去硬要给修理费,只是老人坚决不收而已。
需要反思的是:为何眼下修理小家电如此之难? “无处维修的小家电”的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
以前的时候,市民修理小家电是十分方便的。农村的村头有“小家电修理铺”,城市的街头有“小家电修理铺”,不管是繁华的地方还是偏僻的巷尾,“小家电修理铺”是一家挨着一家。家里的风扇不转了、台灯不亮了,又或是电饭煲不能用了,都能找到维修的地方。那个时候,“修理小家电”是很多人的营生,不仅通过勤劳的双手实现了丰衣足食,还方面了老百姓。
而如今则不同了,修理小家电的店铺销声匿迹了。原因也很简单,一个方面是,修理小家电利润不大;一个方面是,一些市民也 “瞧不起小家电”,值不了几个钱,“坏了就换新的”是一种心态。
小家电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资源节约的问题。胡乱丢弃污染环境不说,还浪费了资源。最近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家电成了“一次性筷子”,应该说是一种不小的资源浪费。我们更呼唤“小家电维修业”能回归市场,而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