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兰
又到一年的端午节。端午节,自然少不了应节的粽子。
儿时每年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就准备好了糯米、食用碱和箬壳。
包粽子前几个小时,母亲把箬壳先在清水里浸泡软化,然后拿到河埠头,把一张一张箬壳在石板上铺平,再用洗衣的刷子仔细地刷洗干净。接着把浸过的糯米沥干拌入适量的碱水,顿时雪白的糯米变成了淡黄色,然后拿起一片箬壳卷成漏斗状,用调羹将糯米放入,再拍打结实,压紧,将上面的箬壳折下盖好漏斗,多余的箬壳用拇指和食指一捏,再用拇指往边上一推一按,最后用箬壳边缘撕下的长条绑扎,一只四角三棱形的碱水粽就完工了。
晚饭后,母亲就把它们放进饭镬里,按大小头交叉一只一只码整齐,码得越整齐越结实,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更加粘稠且有嚼劲。为了增加粽子的清香味,还在镬的底部和上面各放一层边边角角剪下的箬壳,加冷水漫过粽子,大火烧滚,接着改小火慢煮。大约煮上两三个小时,再添点柴火闷过夜。在熬煮的过程中,满屋子都是粽子的软糯甜香和箬壳的清香。那香味舒展着,丝丝缕缕弥漫开来,深深一吸,那四溢的香味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让人馋延三尺。
一早揭开锅盖,锅里的粽子还带着过夜柴火的余温。我忙不迭拿起一只放在鼻子下,深深一吸,一股带有碱水味的香甜和箬壳的清香钻进鼻孔,进入五脏六腑,顿时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妙不可言。剥开箬壳外衣露出暗红带黄亮的米团,迫不及待先夹一个尖角,蘸一点白糖,放进嘴里,细细嚼着,只觉得香甜软糯,唇齿留香,越吃越有味。若你的胃动力足够强大,等凉了吃更Q弹,更有嚼劲,别有一番滋味留心中。
母亲包粽子是又快又好。完工后桌面不留一粒米、一滴水,干干净净。我们姐妹几个曾经多次向母亲学习包粽子,看似同样的手法,可总是以失败告终。不是包得没棱没角,就是包得软塌塌,煮熟后是一团糟,食而无味。
如今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价格昂贵、口味丰富的粽子,总引不起我们姐妹几个的食欲,唯独对母亲包的碱水粽情有独钟,心心念念,百吃不厌。而看着已到耄耋之年的母亲,我们也开始劝她不要再为我们包粽子,告诉她外面各种口味包括老底子的碱水粽都能买到。她嘴上应着好好好,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我们内心忘不了她包的粽子味道——香甜软糯,有嚼劲。于是每年到了端午节,继续为我们包着小时候味道的碱水粽,工序一道不少,只是煮的工具用煤气灶高压锅代替了过去的大灶和饭镬而已。端午节那天总能准时让我们吃到。
我看着这有棱有角的粽子,分明感到母爱也结结实实包裹在每一只粽子里了。把粽子外的箬壳一层层解开,粽子一口一口在嘴里嚼着,那一股熟悉的味道连同母爱一起涌入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