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做直播很容易失去底线,坚守起来真的很艰难,千万不要轻易入坑。”正在当主播的广东某大学在校生刘婷(化名)这样说。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刷到标题带有“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字眼的直播,这些直播地点有的在景点、餐厅,有的在校园,更有甚者在寝室或教室。直播内容包括分享学习经验、展示才艺、公益助农等,但其中也不乏性暗示、打擦边球、曝隐私等乱象。5月20日《法治日报》
学习之余当主播,运气好的话还可能成“网红”赚上一笔,这是不少大学生搞直播的初衷。虽然知道做好直播不容易,但很多人还是愿意试试,万一成功了呢?随着大学生直播兴起,一些乱象也随之而来:有人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人为了流量,做出擦边违规动作;有人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有人累得精神恍惚,无奈退出……
诚然,法无禁止皆可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选择直播作为兴趣爱好或是兼职途径,本身并无不妥。问题是,当直播镜头无孔不入,不分时段地点地在教室、寝室开启,它就从一种自由表达的工具,变成了干扰公共秩序、侵犯他人权益的利器。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流量,不惜触碰道德与法律的底线,直播低俗内容,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也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给自身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为大学直播行为“立规矩”,高校和平台责无旁贷。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责任,为直播行为划出清晰的边界,引导学生在合适的场合、时间进行直播,鼓励他们多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平台也应优化算法和人工审核机制,抵制低俗不良的内容传播。此外,相关部门应严管背后的MCN机构,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倒逼MCN机构履行监管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营造健康的直播生态。
更关键的是,通过“立规矩”,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年7月,新浪微博发布了一项“当代年轻人就业在关注什么”问卷数据:近万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61.6%的人就业时会考虑网红直播等新兴职业,只有38.4%选择完全不考虑。大学生青睐自由、灵活、可实现自我价值、能带来自我满足与财富的行业可以理解,但如果掉进“直播赚快钱”“一夜暴富”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恐怕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之,为大学生直播“立规矩”,不仅仅是划出行为的界限,更是引导他们走向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平台等有关各方都不能当甩手掌柜。对大学生而言,在嘈杂浮躁的环境中,保持一份定力和理性,守住应有的底线,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今后迈向社会的一种重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