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引擎。通过“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使得新技术产业化成型,成为上市公司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必修课”。
随着2023年财报披露落幕,A股“宁波军团”也交出研发投入的“答卷”。据统计,2023年,已公布相关情况的112家A股宁波上市公司共计支出研发经费199.54亿元,同比增长10%;研发支出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2.84%,同比增长0.17%;平均研发强度4.48%,同比提高0.16%。
注:宁波远洋、三江购物2023年合计研发支出1643万元,前两年未公布相关数据。
花重金研发
数据显示,近3年,A股“宁波军团”研发支出及占营收比例逐年上涨。其中,有40家公司2023年研发支出超1亿元。
在研发支出前15强中,前4席被汽配企业包揽,近七成属汽配链上企业。其中,均胜电子“一马当先”,并位列浙企第5。2023年研发支出36.48亿元;拓普集团、杉杉股份、宁波华翔等7家甬企去年研发支出均超5亿元。
从研发支出增长看,宁波方正(76.02%)、永泰运(70.92%)、太平鸟(61.45%)、一彬科技(55.78%)、德业股份(51.93%)等位居前列。从研发强度看,理工能科居首,研发支出1.60亿元,占营收14.56%。美诺华、永新光学紧随其后,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1.30%、10.74%。
研发人员待遇高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数据显示,110家已公布相关数据的A股甬企中,均胜电子、拓普集团、东方日升、宁波华翔、公牛集团、三星医疗等6家企业研发人员均超千名。其中,均胜电子再度霸榜,研发人员多达5344名;从研发人员占比看,弘讯科技(46.8%)、理工能科(39.08%)、均普智能(4.23%)位列前三,宏润建设、迦南智能、天龙股份等这一比例均超30%。
“要想马儿跑,哪能不喂草。”那么,A股甬企中,谁对研发人员最大方?
据统计,杉杉股份(64.13万元)、镇海股份(45.02万元)、宁波建工(35.26万元)等8家甬企,研发人员人均薪资均超30万元。其中,杉杉股份、镇海股份等研发人员薪酬水平分别位列浙企第4、第10。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与“质”,生产力发展有了新趋势,则意味着对上市公司“含才量”有了新要求。
数据显示,目前,A股甬企中,共有博士229名、硕士9747名(同比增长9.18%)。其中,激智科技博士以上学历员工数量(68位)、占比均居首位;均胜电子硕士学历员工2981名位列第一,占员工总数的6.78%。而宏润建设、京投发展、容百科技等甬企硕士学历员工占比居前,分别达41.15%、22.84%、14.26%。
热门赛道“向新力”
不论是从盈利能力,还是研发投入,宁波汽车零部件行业都是领先。
去年,均胜电子因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转化进入“收获季”。根据《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 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均胜电子位列全球第40名,其中汽车安全业务全球市占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2023年,均胜电子获得某知名车企800V高压平台功率电子类全球项目130亿元全生命周期订单。
均胜电子还借助AI等技术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年报显示,均胜电子未来工厂智造车间生产装备全流程自动化率达90%。而其在智能共情座舱、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终端5G+C-V2X产品、新能源汽车高压快充等领域,均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值得关注的是,近5年,均胜电子累计研发投入达170亿元。
在研发直接投入程度方面,杉杉股份以5.06亿元位居榜首,占总研发支出的64.52%。紧随其后的是拓普集团、东方日升,研发直接投入资金分别达3.98亿元、3.82亿元。
早在2021年,杉杉股份就与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联姻”,助推正极材料“出海”。这也确立了其“负极材料+偏光片”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也让营收增势愈发明显。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在此背景下,杉杉股份去年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近30万吨。截至2023年末,杉杉股份负极业务已完成国内70万吨产能布局,以及芬兰10万吨产能规划。而在下一代电池材料领域,杉杉股份的硅基负极材料4万吨一体化基地项目也在宁波开工。记者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