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把右半边的牙差不多都拔了,怎么还是疼?吃东西疼,说话疼,连风吹过都疼。”近日,65岁的刘阿姨一脸愁容地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主任林慧丹医生的诊室。最终,她被诊断为得了三叉神经痛,这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痛”。
林慧丹告诉记者,通常门诊中一个月才碰到几例三叉神经痛。近期,她每次门诊中都能遇到四五个,这可能和春季气候变化以及人们免疫力下降有关。
牙齿拔了,怎么反而越来越疼呢?
大概两年前,刘阿姨开始觉得右侧牙疼。她先是忍了大半年,后来实在熬不下去,就去了当地的牙医诊所。医生检查后发现,刘阿姨确实有不少龋齿,可能会导致疼痛。一颗、两颗、三颗……在刘阿姨的要求下,一年半来,她右侧的大牙和附近的牙齿都拔光了,可是疼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每天会发作很多次,每次大概在十几秒到几分钟。洗脸、吃东西、刷牙的时候特别疼。
从今年3月份开始,刘阿姨的疼痛进一步加重。发作时像刀割、电击般疼痛,且不能进食。牙齿也都拔了,怎么反而越来越疼呢?刘阿姨的家人开始意识到,疼痛可能是其他原因。刘阿姨经人介绍,来到了林慧丹的诊室。
经过查体、病史询问等,刘阿姨被诊断确诊为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节的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刘阿姨的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存在疼痛。
林慧丹介绍: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刀割、电击、烧灼、撕裂般疼痛,这种疼痛虽不致命,但非常顽固,且频繁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很多患者不敢洗脸、刷牙、吃东西,导致全身营养不良,来就诊时,往往情绪低落、面容憔悴。
穿针“送球”捣毁疼痛的中转站
刘阿姨说,自己吃不下饭,说不了话,洗不了脸,觉得非常狼狈。在完善磁共振检查后,排除刘阿姨三叉神经处有肿瘤的可能,属于原发的三叉神经痛。林慧丹建议其可以考虑微球囊压迫手术来摆脱疼痛。
刘阿姨在接受局部麻醉后,林慧丹为其实施了不用开颅的微创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球囊压迫术是在DSA引导下,将一根极细的穿刺针从嘴角处精准插入三叉神经出入颅腔部位的卵圆孔。随后,通过穿刺针释放了两个一厘米左右的椭圆形球囊。卵圆孔是多条神经分支的必经之路,通过球囊短暂压迫,可以阻断“疼痛神经”的传导功能。
手术总用时半小时左右。麻药的药效过去后,刘阿姨惊喜地发现——面部不疼了,只是有轻微的麻木感。几天后,麻木感也消失了,她终于开心地笑了。手术只留下了一个难以发现的针眼印记。
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
林慧丹告诉记者,三叉神经痛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目前的研究表明,这和个人生活习惯等无关,可能和神经退化、自身抵抗力下降有一定关系。
以往,三叉神经痛的根治手段多为开颅手术。随着医学的进步,近年来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射频消融术等微创治疗方案被越来越多应用在临床手术中。
林慧丹表示,三叉神经痛的诊断非常关键,如果被误诊为牙痛、偏头痛等会耽误治疗,加重患者的痛苦。据介绍,三叉神经痛经常被误认为牙痛。两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牙痛往往是持续性的疼痛,一般不会自行缓解,三叉神经痛一般骤然发作骤然停止。
三叉神经痛一般要在专业医院的神经外科和疼痛科能确诊,主要通过询问病史、查体等手段来实现症状学的确诊。
她建议,患者如果病程较短的话,可以考虑先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果病程久,疼痛剧烈,可以考虑通过微创等方式来治疗。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庞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