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姐”和她的“女团”——

从广场到赛场,舞出别样的风采

“燕姐”(左二)和她的“女团”。(通讯员供图)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方毅瑜 梅佳燕 翁天可

前天清晨,镇海蛟川街道炼化体育场旁,薄雾还未散尽,轻快的音乐已响起。

“预备,起!”

52岁的谢海燕站在十几名姐妹前面,动作利落,眼神明亮,一如她八年来大多数清晨的模样。

这是一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女团”,她们步伐整齐,笑容灿烂,仿佛岁月的痕迹,从未真正落在她们肩头。

可人生的舞台上,谢海燕的“配乐”并不总是这样轻快。

谢海燕祖籍安徽合肥。初中毕业,她带着刚学的理发手艺离开家乡,像一粒种子,落到陌生的土壤里,努力生根。

日子粗糙,但她不怕,用一把剪刀,慢慢剪出了生活的轮廓。

2011年,她辗转来到镇海。人生地不熟,方言也听不懂,一切仿佛重新开始。

好在,她在这里安顿下来,也遇见了现在的爱人——如今天天帮她搬音响、拍视频的丈夫。生活的底色,终于从“灰扑扑”渐渐暖了起来。

跳舞,是谢海燕以前从未想过的事。

“2017年,一名幼儿园老师在群里拉我跳舞,我说我不会。她说‘我教你,不就会了’……”

就这么一句,谢海燕的“舞林”生涯,就此开始了。

从被动加入,到主动在网络上学新舞,她找到了理发之外,另一个能沉浸其中的世界。

这是她全新的“江湖”——

“武器”从剪刀变成了舞步,阵地从几平方米的理发店,扩展到体育场旁的空地。

“只要能动就要跳。哪怕以后腿不好、关节不行,我拄个拐杖甚至坐着轮椅也去跳。”她说。

在网络平台上,谢海燕自称“燕姐”。很快,这个“江湖名号”就在舞友间传开了。

“燕姐”不光爱跳舞,还喜欢给平淡的舞步“加戏”。于是,她又成了“时尚顾问”,看不得“女团”姐妹们“灰头土脸”。

“我让大伙打扮得漂亮一点。我们要做阳光、开心的老阿姨,老了也要潇洒。”她染了时髦的发色,看到好看的衣服,就往群里发链接。原本素面朝天的大姐们,也跟着“洋气”起来。

这个“女团”,越来越欢乐——

她们拍“厨房交响乐”,锅碗瓢盆齐上阵;模仿宋小宝的小品,笑得直不起腰。“燕姐”的丈夫,成了团队背后的“音响师”和“摄影师”,默默撑起这个由妻子构筑的快乐宇宙。

最近,“镇在舞”比赛的通知来了。谢海燕和她的“女团”,将从广场,第一次走向正式的赛场。

“我们去‘打打酱油’,就是喜欢热闹、爱玩。”她嘴上说得风轻云淡,可一转身,就和姐妹们加紧排练,设计队形。

“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女团”此次参赛的舞蹈名称。谢海燕正提着她那盏“灯”,走向“江湖”上那片更亮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