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隆
晚秋扑面的风中,如果有气味,莫非是那一丝隐约的糖炒栗子香吧?一开始觉得那香气很遥远,但总是丝丝缕缕、牵连不断,越走越近、越来越浓……不消说,那必定是桂花糖炒栗子的气味。
入秋后,甬城大街小巷总会多出一道风景——旋转着的糖炒栗子大锅和老中青三代“百脚蜈蚣”样的队伍,节假日在鼓楼中心菜场一带时常出现。在粗砂中加入糖,配合着铁锅不断翻炒的稀里哗啦声,间或夹杂板栗的爆裂声,汇成一片热热闹闹的晚秋初冬景致。驻足片刻,似乎连空气都要软糯了三分,香甜了几许。
秋天的栗子是温润的,将一粒攥在手里,仿佛连指尖都沾染上了好看的颜色。油亮的栗子肉从炒得略微焦煳的栗子壳中探出头来,就像贪吃的小胖墩儿一不小心从衣襟底下露出来的小肚皮,怎么看都是可爱的,掀开壳角轻轻一掰,嘴巴就可以凑上去了。
大概没有人不爱吃糖炒栗子的吧?尤其是冒着热气带着桂花味的。有时简直是烫手,要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后,剥壳入口,香甜无比。带一包回家,一时想起家人未归,舍不得吃,便是要藏在被窝里保温,实乃晚秋的一桩乐事与雅事。
栗子有壳斗,被一个刺猬状的圆球包裹,球外面是扎手的刺,球内有两三粒果实,这果实就是栗子,一般左右两端的是一边半球一边平的形状,被夹在中间的一粒两面都是平的,好似木板,不知板栗是否得名于此。成熟时,带刺的球裂开,棕红色的栗子真身尽显。
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是珍贵的果品,是干果之中的佼佼者,中医一贯认为栗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因此栗子又有了“肾之果”的美名。少时,读梁实秋先生的《栗子》,久久不能忘怀。开头便是“栗子以良乡的为最有名。良乡县在河北,北平的西南方,平汉铁路线上。其地盛产栗子。然栗树北方到处皆有,固不必限于良乡……”
中国的栗子分布广泛,南北口感各异,大体上南方的粉、北方的糯,也不是一概而论。从梁实秋文中得知,最著名的栗子产地是河北良乡,至于河北迁西、北京怀柔盛产的,个头略小,近年却很受宠。
自小身处江南,没有去过良乡却记住了那里的栗子,吃过几次后,口感果然不同于江南的板栗。江苏溧阳、浙江新昌的板栗个头不小,味道终究比不过良乡的栗子,一来甜度有限,二来少了一些软糯,口感太硬。但江南的板栗,搭配黑猪肉、土鸡红烧后,却别有一番风味。
中秋一过,江南人的栗子季就来了。家家户户的小菜是应时的“板栗烧肉”,以至于“栗子烧鸡”是不少江南人中秋家宴上经典的保留菜品。板栗烧鸡的做法很简单,很多人会做,只不过有的人做来板栗比鸡块还好吃,而还有的人呢,就算烧再久,栗子也不够入味。栗子口感软糯,但也非常自我,不易入馔,即不爱释放自己的香气,难吸收其他味道。其实,栗子好吃与否,区别就在一个步骤上,那就是在烧栗子之前先焯水三四分钟,再过油炸一下,与鸡肉同烧后,既烧透又容易入味,不妨一试。
栗子入馔,吃法颇多,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探索,找寻其与饭食之间的美妙契合。板栗鸡、板栗鸭、板栗羊肉、板栗粽子、板栗粥、板栗汤等,也是丰富异常。不过最简便的吃法,依旧是桂花糖炒栗子。因不与它食混同,故而不遮栗子的本味。
栗子也是风雅之物,读着曹雪芹笔下《红楼梦》里的风栗、栗粉糕,汪曾祺写的盐煮栗子,张爱玲常吃的凯司令栗子蛋糕,梁实秋、徐志摩爱吃的桂花栗子羹,无不令人羡慕。据说庚子年间,慈禧西逃途中饥饿难耐,吃了个大窝头觉得无比美味。慈禧回宫后,某日突然想吃这一口便吩咐了下去。御厨绞尽脑汁,使用磨得极精细的玉米面,掺入黄豆粉、白糖和桂花,将其做栗子口感的小窝头供慈禧享用,实际上这栗子面小窝头中一丁点栗子都没有,不过是民间想象慈禧奢靡无度的生活。而这个名字的真正起因,是为了适应皇家的精细饮食习惯,而将窝头做成只有栗子大小和口感的缘故,其精妙之处是能拥有栗子的味道,应该算是最著名的粗粮细作吧。
如今,大概只有糖炒栗子算得上“南北通吃”。炒栗子加糖并不是为了让栗子更甜,只能算是商人的一种售卖术。糖在加入粗砂的大锅里从溶化到焦化,不仅能粘去栗子表皮的绒毛和杂质,还能增加额外的焦糖香气。美颜过的栗子光亮诱人、满身香气,谁能忍得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