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城 幸福暖城

描绘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新图景

慈溪真“惠”玩好物周活动点燃消费热情。

绿水青山,绘就生态底色

漫步在桥头镇新二江南侧的亲水步道上,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绿意盎然,几位村民正悠闲散步。这条长约450米的步道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成为群众锻炼、农户生产的日常通道。

亲水步道虽小,却是慈溪全域推进水岸共治、建设美丽河湖的缩影。通过系统实施水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一条条滨水绿道正串联起城乡生活空间,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今年4月,潮塘江畔一锤定音,慈溪首单水生态产品经营权以884.3万元成交,溢价十倍。这场被列入省级试点的交易,不仅为绿水标定了市场身价,更以“特许经营权”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运营,推动水域管护从“政府投入”转向“市场共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场交易的背后,是慈溪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深层突破。通过引入咖啡茶饮、水上娱乐、沿湖露营等多元业态,沉睡的水域岸线正转化为“共富活水”。“十四五”期间,慈溪三年斩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县(市、区),并三度捧回“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

在工业领域,绿色制造蔚然成风。目前慈溪全市累计创建星级绿色工厂295家,其中五星级16家;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跻身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024年,全市开展碳足迹核算企业达24家,禾隆新材料成功创建宁波首批零碳工厂,展现出产业低碳转型的坚定步伐。

绿色转型的成效,体现在一个个实打实的数据中: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6%。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慈溪成功创成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清新空气示范区和省三星级全域“无废城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幸福邻里,传递城市温度

沿着匡堰镇岗墩古道行走,新打造的登山步道东复线在脚下延伸,沿途杨梅林、翠竹与茶园次第展开。“以前爬山可选择的路不多,现在新步道建好了,风景好、体验佳,家门口运动健身有了更多新场景!”市民张坚说。

这条步道,正是慈溪打造“幸福邻里·家门口系列”民生实事工程的生动缩影。通过聚焦群众关切,慈溪整合盘活城乡闲置资源,精心布局运动场、养老驿站、健康驿站、儿童驿站、城市书房、生态绿道、停车场、文化舞台等8类“小而美”的公共服务设施,致力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在“小而美”的身边工程之外,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民生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投资30多亿元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宁波院区即将开建;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等一批高标准学校已于今年9月迎来新生……眼下,慈溪公共服务供给正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跨越。

公共服务提质的同时,社会融合也在深化。在坎墩街道五塘新村,一场“和谐促进服务日”活动通过义诊、义剪、歌舞表演拉近新老市民的距离。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推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面对超百万的流动人口,慈溪创新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深入推进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让新慈溪人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发展成果。

持续释放消费活力,慈溪以“慈溪真‘惠’玩”为主题,推出“文、旅、体、农、商”五大消费主题,搭建“看展演、观赛事、游景点、尝农鲜、品美食、逛商圈、买家电”等七大系列惠民消费场景,打造“一镇一品”城乡消费特色,合力推动慈溪经济消费转型提质、向上向好。

坚实的民生投入,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成果。“十四五”以来,慈溪已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村(社区)全覆盖,每年荣膺“最具幸福感城市”。2024年,慈溪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97万元、5.3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0,为宁波市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