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立市 创新强市

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核实力

“两项整治”后的德瑞轻纺园。

慈星数字化工厂正在生产。

集群跃迁,夯实“基本盘”

完好的零部件入库备用,边角料经分解、压块,重新变为汽车制造原料……在新浦镇敦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小灵拆公司,一辆辆废旧车辆正经历一场绿色“再造”。

曾经的敦和,是产业低端、产出低下、效益微薄的熔炼旧区,容积率长期挣扎在1.0以下。破局,需刀刃向内。2022年,慈溪推进“两项整治”,仅用三个月拆违11万平方米,投资9.45亿元重塑园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到“循环绿带”的跃迁。

敦和的“破旧立新”,正是慈溪持续深化“两项整治”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慈溪持续在一二三产领域协同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和镇村产业集聚区“两项整治”,针对“一镇一业”传统块状行业,按照“淘汰退出、规范经营、改造提升”三类标准,对废塑料、拖鞋、家电、轴承、小五金、洁具等11个行业开展整治提升,同时引进落地一批“绿新高、大优强”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十四五”以来,慈溪市本级整合72个10公顷以上工业区块,构建起“3个战略产业园+7个优势产业社区”的空间体系,规划总面积达175.97平方公里,工业集聚度持续提升。

深化“两项整治”专项行动,慈溪还向“低效”要空间,推进“工业上楼”。走进福达轴承集团的新厂房,15条磨装一体化智能产线正高速运转。这幢由老旧厂房拆建而成的5层工业楼宇,容积率从不足1.0跃升至2.8,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类似的“工业上楼”实践,在慈溪不断上演。在周巷镇的工业区,二塘片区的厂房已经集体“长高”,镇西片区的重点项目正在“拔节生长”,城中片区的新企业已经“开花结果”,广慈医疗、科飞电器、精浩电机等19个“工业上楼”项目涌现。

慈溪通过建立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系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2022年至2024年,全市盘活低效工业用地9689亩,入选省首批“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省经信厅“腾笼换鸟”典型案例,德瑞区块改造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二批典型案例。

创新驱动,激活“新引擎”

“这里不仅有好政策,更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沃土。”近日,一位入选“上林英才”计划的海归博士道出许多创业者的心声。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十四五”期间,慈溪动态优化“上林英才”计划,建立产业链与人才链“双向互通”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通过布局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及市外“人才飞地”,实现智力资源柔性流动。同时大力引育青年人才,并加强“上林工匠”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人才大脑”、前湾人才大厦等一体化服务综合体,构建起全方位、精准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落户、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让人才安心安业。截至2024年,慈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47.58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12.17万人,居宁波前列。

日前,月立集团在电动牙刷新品研发中遭遇清洁效能瓶颈,经“小家电智能智造概念验证中心”高效对接,成功引入专业团队并利用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最终攻克难关。这是慈溪以平台赋能,构建区域科创体系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征程中,慈溪依托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全面提升区域创新支撑能级。推进与知名高校共建研究机构,实现智能家电、关键基础件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整合市内科创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上林科创走廊”。创新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推动科技成果在慈溪落地生金。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慈溪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构建起领军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梯队。通过实施“双倍增”和“倍增提质”计划,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十四五”以来,慈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7家。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慈溪已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首次荣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跃升至第6位。今年前8个月,慈溪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核心区实现营收超700亿元,“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营收3332.3亿元,居全省第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