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了12项战略任务,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第一条。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行业。毫无疑问,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门类,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和核心。重视实体经济,首先就必须重视制造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曾经积弱积贫、一穷二白的中国,制造业之落后让伟人忧心忡忡。年纪大点的人应该还记得,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我们把钉子叫“洋钉”,水泥叫“洋灰”,火柴叫“洋火”。那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制造业极其落后,连这些日常用品都不能独立自主生产,只能依靠进口,只能取一个“洋名”。许多年里,一些大件日常用品,都限制供应、凭票购买。
70多年过去,我国的制造业,早已完成了从“有没有”“够不够”,到“好不好”“优不优”的转变,“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语)。前不久的两则报道,无疑是最好例证。
一则是,9月28日,新华社报道,经过三年多建设,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这条横跨花江大峡谷的“空中巨龙”,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长度1420米,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面到水面的高度为625米,高度也居世界第一。这被网友称赞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另一则是,10月24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报道:稻田里,联合收割机正欢快地吞吐着金灿灿的稻穗;玉米地里,履带式收获机张开巨爪尽情揽收着黄澄澄的玉米;而棉花田里,打包式采棉机更是豪放,“突突突”驶将过去,白花花的棉花便吐将出来……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增速会下降,而对服务的需求增速会上升。就是说,经济不断发展,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会成比例下降。这是发展规律,却不是轻视否定制造业地位、“脱实向虚”的理由,而是在保持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攀升的基石。
中国是人口大国,我们的需求乘以14亿,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我们连“日常用品”都供给不了,都要依靠进口、依仗别国,那被别人“卡脖子”就是必然的。强大的制造业不仅是创新的“桥梁”,更是创新的“策源地”和“蓄水池”,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主阵地。而制造业体系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没有科技创新的日积月累,没有工人技能的水涨船高,我们不可能只靠引进技术或“中途加入”,发展起来先进制造业。
就我们宁波来说,经济大发展,就是改革开放后从“村村点火、镇镇冒烟”,制造业遍地开花起步,一步步完成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蝶变的。今天,我们仍以“制造业重镇”自称,那我们就更应该把牢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的核心,在变幻多端的时代潮流中坚定制造业自信。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肌肉和骨骼,否定制造业就是否定和抛弃我们的产业基础;二是要深信衣食住行是人的永恒需求,制造业永远不会过时,不必“眼红”别的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家有各家的基础和特色,发展和器重制造业并不低人一等。
当然,更要深刻认识到,传统生产方式正在经历颠覆式变革。今天的制造业,必须走好创新之路、变革之路。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落实这“三化”,宁波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市场化能力,能够为AI赋能和改造传统制造业提供多种应用场景,造就引领性突破。转型升级,创新研发,根基夯实了,核心把牢了,加上务实肯干,制造业一定能“老树发新枝”“新枝结硕果”,让实体经济的“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