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这一“变”,在于全球化底层逻辑的重构、在于全球力量格局的根本性转移、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范式突破。因此,全会作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战略判断,绝非折中之语,而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与历史辩证法的深刻洞察。
危与机,从来一体两面,互为条件。风险挑战是旧秩序对历史潮流的顽固阻碍,而战略机遇则是新力量在历史必然中的必然勃兴。“变”为大势,“局”为棋眼。这个“局”,核心是大国战略博弈。但若将其简单理解为地缘政治的权力游戏,则失之于浅。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是不同发展哲学、现代化模式、世界秩序观之间的历史性对话与较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历史主动精神”,其真义不止于战术层面的“识变应变”,还在于战略层面,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擘画一条新的道路。
第一,以高质量发展破除资本逻辑的藩篱。西方现代化模式内生于资本无限扩张的冲动,最终酿成了深重的生态危机与社会鸿沟。而我们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内核的全新范式,要求在发展中守护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共同富裕为追求,弥合发展的失衡与不足。它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和超越,指向一种更永续、更包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以高水平开放重塑全球合作的格局。对于逆全球化的汹涌暗流,我们的答案,不能退回壁垒高筑的孤岛,而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开创合作共赢的全新航道。全会提出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循环”等,是我们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一步“先手棋”,标志着我们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积极塑造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最终将让任何强制“脱钩”的企图,沦为痴人说梦。
第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集团对抗的迷雾。针对全球治理的赤字,中国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推动全球治理迈向公正合理的新方向。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金砖机制的历史性扩员;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到为网络、深海等新疆域确立规则,中国以坚实行动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承诺,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